2021年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周曉夢
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如何推進?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海南農業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發展?12月16日,在2021年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上,多位學者專家就上述話題展開研討。
延鏈條 產業發展更要注重品質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海南熱帶農業與農村經濟研究院院長柯佑鵬認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各層面中最關鍵的,也是難度最高的。未來,隨著我國農業領域進一步開放,海南農產品在贏得市場上也將面臨國外同類產品挑戰。他認為,海南農業應該在做精做優做活上下功夫,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延長產業鏈條。在水果生產上,要著力發展高端產品,做到綠色、品牌興農。
“品質”是嘉賓們屢屢提及的關鍵詞。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宋洪遠說,在我國新發展階段,農業產業要瞄準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方向發展。海南應當在特色農業上發力,追求高品質、品牌化。
國務院參事室自貿區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盧華認為,中央賦予海南的自貿港政策給海南農業發展帶來了優勢,例如原輔料“零關稅”政策惠及多種農產品,種業領域的一些開放政策為海南獨有,這將有力促進海南農業提質升級。
著名“三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認為,海南農業傳統比較優勢是反季節,但如今隨著內地設施農業發展,這一優勢已經削弱。當前,我國中等收入人群規模壯大,引領了消費風尚,服務消費、綠色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增長,海南應該積極促進農業轉型發展,瞄準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促進全域空間生態資源開發,把具有差異化特征的共享農莊、各種類別生態農業盡可能引入海南農村,吸引這一細分市場群體下鄉消費。
補短板 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
鄉村人才缺乏也是嘉賓們關注的話題。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教授阮云澤認為,海南農村缺人才,最關鍵的是缺少深入理解國家農業政策、熟悉農業法律法規的人才;一些基層政府單位也缺少此類人才,因此在發揮涉農資金作用上存在短板。她表示,高校涉農專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政策教育,有了人才,才會有更科學的農業發展規劃。
除人才外,科技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要素。阮云澤說,農業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對接橋梁不暢通,是農業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的重要原因。她建議政府利用大數據,打造農業科技成果核心交易平臺,以供需信息暢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海南發展具有獨有優勢的種業領域,這是科技興農的重要保障。
溫鐵軍也認為,未來農業生態化發展應當積極運用科技手段。他建議使用區塊鏈、AR+5G等技術,打造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結合的數字化體系,為生態農業消費群體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并面向生產端提供數據分析服務,拓展數字化“三農”經濟的獲利空間。
促循環 打造開放型治理體系
鄉村旅游是海南農村發展的熱點,應該如何進一步推進?世界鄉村旅游大會秘書長、浙江鄉村旅游研究院院長干永福結合浙江“湖州經驗”談到,要從體制、定位、要素、運營、人才等多層面綜合施策。他建議,海南可充分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通過“新體制”解決統籌問題,以“新定位”錨定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目標,強化“新要素”實現全保障,借力“新運營”拓展大市場,吸引“新人才”匯聚動力等,切實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促進鄉村共同富裕。
包括鄉村旅游在內,如何推進鄉村開放式經濟發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加快推進新型開放式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暨南大學僑鄉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院長劉義強認為,鄉村長期以來存在單向式開放的情況,人口等資源單一地流向城市,并且鄉村建設在整體上缺乏統籌,難以有效吸引城市資本下鄉。他指出,應當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新型開放式的鄉村治理體系,借助城市資源建立更加高效的鄉村產業經濟新模式,形成鄉村發展良性循環,建立鄉村與城市協同共生的關系。
劉義強還建議,海南可結合海島鄉村等文化特點,匯聚致力于傳統文化發展的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建立鄉村基層組織和社會、市場對接的渠道,為鄉村文化發展插上外力的翅膀。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6日訊)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
期待攜手海南共促熱帶農業發展
文康農
海南日報???2月16日訊 (記者周曉夢 蘇慶明 實習生董雅婷)“海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資源豐富,有‘自然溫室’的美譽……”12月16日,在2021年冬交會開幕式暨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現場,談到海南時,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如是評價。
文康農對海南并不陌生。兩天前,他去了一趟三亞,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海南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項目的總結會。
“一年來,這個項目克服了疫情影響,30多名本地農業技術人員受訓,掌握了蚯蚓養殖及蚯蚓糞肥的使用技術。450名來自海南各市縣的農民,先后從‘田間學校’畢業。”文康農介紹說道。
他提到,最令人欣喜的是,該項目基于“畜牧-沼氣(蚯蚓)-作物”模式的相關技術可復制、可延續,“海南可以與其他地區或國家建立起伙伴關系,分享綠色循環農業方面的綜合技術。”
文康農談到,過去幾十年,在農業農村部的直接支持下,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海南開展了富有成效的農業技術合作。從“安全高產冬季蔬菜”到“綠色循環農業探索”,從“可持續農業發展”到“可持續林業管理”,從國內項目到南南合作和三角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海南的攜手合作不僅涉及各部門,而且超越了國界。
結緣農業,友誼之手緊緊相握。文康農說,此次受邀參加冬交會,他深感榮幸。“我深信,在海南自貿港發展的大背景下,冬交會愈發蓬勃,將為雙方合作增添良好動力。”文康農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期待進一步深化與海南的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
瞄準目標群體促進生態消費
溫鐵軍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6日訊 (記者蘇慶明 周曉夢)“海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是瞄準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推進農業生態化轉型,借城鄉融合的新格局吸引目標客戶群下鄉。”在12月16日舉行的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上,著名“三農”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發表上述觀點。
溫鐵軍首先分析了需求側。他指出我國中等收入人口已超過4億,成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消費升級總趨勢是生存類消費下降,發展類消費上升,這個結構性轉變帶來了生態經濟增長的巨大空間。
從供給側分析,溫鐵軍說,海南農業傳統比較優勢是反季節,在內地設施農業發展不足時,海南憑借氣候地理條件優勢獲利;但近年來,內地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設施農業,擠壓海南反季節農業獲利空間。農產品市場趨于飽和,繼續舊階段技術、服務并不能使農業增益。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分散的個體生產者不能承擔向新產業升級的風險。
綜合兩方面分析,溫鐵軍指出,在我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下,服務消費、綠色消費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喜好具有引領性,未來海南農業消費供給應瞄準這一細分市場群體。而且,海南是人口凈流入地區,外地流入人口有很大康養需求,給農業生態化發展帶來商機。
溫鐵軍認為,海南應利用地處熱帶的時空條件,把具有差異化特征的共享農莊、各種類別生態農業盡可能引入海南農村,對傳統生產基地進行生態化改造。把舊有粗放的休閑農業及旅游產業化模式,改為生態文明戰略下以縣為單位推行全域空間生態資源開發,以“兩山”理念賦予的新生產力來帶動農業發展新格局。
浙江鄉村旅游研究院院長干永福:
發展鄉村旅游要注重多元化
干永福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6日訊 (記者周曉夢 蘇慶明 實習生董雅婷)沒有名山大川、缺乏景區景點的鄉村,是否能闖出一條旅游發展之路?12月16日,在2021年冬交會開幕式暨自貿港與熱帶農業峰會上,對于這一問題,世界鄉村旅游大會秘書長、浙江鄉村旅游研究院院長干永福給出答案:能!
安吉縣余村的“兩山樂”、長興縣的“上海村”、吳興區和南潯區的“漁家樂”……干永福列舉案例談到,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全力建設“鄉村旅游第一市”,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致力于尋找高質量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發展鄉村旅游,綠水青山是基礎。海南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干永福建議,海南可充分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通過新體制解決統籌問題、以新定位錨定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目標、強化新要素實現全保障、借力新運營拓展大市場、吸引新人才匯聚動力等多種途徑,切實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促進鄉村共同富裕。
此外,干永福還提到,當前鄉村旅游業態還比較單一,造成一方面某種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優質產品供應不足。“有濱海、有雨林,海南自然資源優良,可以打造一批多元化的實體鄉村旅游產品,以適應不同客源、應對不同情況的多元化立體式業態體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