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馬珂

當你老了,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12月初的海南五指山,暖冬余暉灑在68歲的北京退休教授單大爺身上。他和一群老伙伴,正在此處一家森林康養基地里邊散步邊說笑。

即便兒女不在身邊,單大爺也很少感到孤單——一日三餐有人照料,全天排滿各種休閑活動,不舒服時有醫生和護士看護,基地里還有各種中醫療養項目可以享受……

這樣的老年生活,是否也令你動心?

目前,養老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而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醫養結合”有效融合了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為解決養老難題提供了新路徑。

但“醫養結合”尚屬新生事物,國內各地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海南,當前已建立了20家醫養結合機構。未來,在政府、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資本的共同發力下,圍繞“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目標,海南還將打造出怎樣的新圖景?

在五指山市仁帝山雨林康養基地,老人正在制作絹花。

一個特殊的科室

老人的病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需要多學科匯集治療,老年病科因此而生

當你看到醫院里掛著“老年病科”的牌子時,是不是心里會打個問號,這是治什么病的?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主任林莉也經常被這樣問:“老年病科到底是什么科?”

“多數老人身患多種疾病,相比其他患者群體,需要多學科匯集的治療方案,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曾經,林莉在工作中發現,不少老年患者常常周轉于不同科室,身上的病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有些老人因為一些大病做了手術,術后康復不好,反而加速了死亡,這讓我們感覺到很痛心。”

2010年,林莉從北京學習回來,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創辦了全省第一個老年病科。在國內,她也屬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11年過去了,在該院老年病科治療過的許多老人,只要生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老年病科。

蔣阿婆不久前摔倒了,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脊椎外科做了手術。但阿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還曾出現過腦梗死,術后血壓一直居高不下。為了更好地康復,蔣阿婆轉到了老年病科。在這里,有專門的康復師指導阿婆進行術后鍛煉,有中醫師用按摩幫她解決術后便秘問題,科室里的醫生重新為她調配用藥,還指導蔣阿婆的兒子,回家后該如何照護老人、如何進行飲食調理。在如此精細化的護理下,術后7天,蔣阿婆的血糖、血壓就平穩了,也能自行站立了。

“老年病科的核心是多學科管理,管病人也管家屬,細化到怎么吃、怎么走路等都有指導。”林莉說,隨著多學科管理效果不斷顯現,越來越多的患者認可了老年病科,醫院其他科室也常邀請老年病科參與老年患者的綜合會診和康復護理。

如今,該院老年病科時常一床難求。這種變化還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以前老年病科招的研究生都是調劑來的,但從去年開始,有人主動報我的研究生,不少學生發現,老年病科還有很多基礎的東西可以研究,有發展空間。”林莉還提到,科室患者中,有不少是慕名而來的“候鳥”老人,越來越多人有了借助“醫”來實現“養”的訴求。

在林莉的計劃里,未來,老年病科的醫生和護士還將下沉基層開展老年病指導,并與社會養老機構合作,將專業的醫療技術、手段融入養老服務中。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2025年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60%以上。

“我省鼓勵二級及以上醫院通過轉型或擴建等方式,積極發展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等醫療機構和服務。”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處負責人介紹,2021年4月省衛健委印發的《關于加快老年醫學科建設的通知》給出了具體時間表,2022年省級各綜合醫院要設立老年醫學科,2025年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要設立老年醫學科,有條件的各專科及其他醫療機構要開設老年醫學科。

一家專業的機構

海南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醫養結合產業,社會養老機構亦可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單大爺每年冬天都會到五指山市仁帝山雨林康養基地待上半年。

在這里,他挺忙的。

“早餐后散步,然后寫書法,下午打臺球,晚上散步、跳舞、看新聞,日常生活那叫一個豐富!”單大爺一口京腔,透著慵懶愜意的勁頭。他不光自己在海南養老,還招呼北京許多老伙伴來,“咱這叫抱團養老,吃得好,住得好,環境好,還有醫生給保障著,在這兒冬天我就一單褂,甭提多舒服了!”

單大爺話茬一開,其他老人也湊熱鬧地說起對海南養老環境的喜愛,“我慢性支氣管炎,來海南后,啥藥都不用吃就舒服了,一回老家就不行!”“對對,我血壓高,到這兒也平穩了!”……

他們所在的仁帝山雨林康養基地,是被國家四部委遴選為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的養老機構,占地180畝,提供住宿、餐飲、運動、康復康養、醫療等服務。為了做好醫養結合,基地還設立了一級醫療機構,內設康復醫學科、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針灸科、理療科、內科、外科、營養科和藥劑科等臨床和醫技科室,住院處病房有20張床位。

?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老年病科,護師在幫住院患者活動雙腳。 本稿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在這家醫養結合機構里,老年人除了能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外,還可以享受更多專屬康養服務,比如房間的朝向、衛生間的把手、餐廳的菜單等軟硬件設施,都圍繞老年人需求而設計。基地還為老年人提供體質辨識和亞健康篩查等一系列檢測評估,以及藥浴、鹽蒸、足浴、中藥熏蒸等特色服務。

“五指山夏天不熱,冬天不冷,負氧離子高,對于老人再適合不過了。”仁帝山雨林康養基地負責人李東科說,10年前,他決定開設養老機構,用3年時間考察,最終選址海南五指山。在李東科的設想里,基地將充分發揮五指山“森林氧吧”的天然優勢,專注于慢病康復和長壽管理。

“海南醫養結合工作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原則,積極營造醫養結合投融資環境,引導市場資本有序投入。”省衛健委老齡健康處負責人介紹。

為優化醫養結合的營商環境,取消相關設置審批,2020年,省衛健委與省民政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海南省醫養結合機構籌建指導意見書(試行)》,其中規定,養老機構申請設立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的,取消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申請設立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實行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申請設立三級醫療機構的,應當向省衛健委提交申請,省衛健委依法核發《設置醫療機構批準書》《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此外,具備法人資格的醫療機構,如申請設立養老機構,可通過變更登記事項或經營范圍來開展養老服務,不需另行設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記。

一份強大的保障

公立醫院積極拓展養老服務,發揮專業優勢,免除老人及家人的后顧之憂

“呂教授,您覺得這里好不好?”

12月3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三亞市中醫院養老服務中心,見到了在這里常住療養的85歲的蘭州大學退休教授呂奶奶。雖然因為耳背有些聽不清人說話,但呂奶奶一直抓著該院重點學科辦負責人寇志雄的手,不斷重復道:“這都跟自己家里人一樣,對我們特別好!”

呂奶奶的兒女在外地工作生活,老兩口多年前就在三亞安家養老,一直由保姆照料日常起居。但自從呂奶奶不小心摔了一次后,兒女便一直提心吊膽著。2021年7月運營的三亞市中醫院養老服務中心,解決了一家人的后顧之憂。

呂奶奶和老伴兒住在這里,不僅有三亞市中醫院醫護人員24小時輪值照顧,每日檢查身體狀況,還有經過中醫護理培訓的護工貼身照顧日常。前不久,呂奶奶心臟不舒服,養老服務中心通過綠色通道將她送到三亞市中醫院本部接受治療,全程有中心護工陪護。

“我兒子定期來看我,他特別放心,因為這邊都是醫生和護士守著我們。”呂奶奶說。

作為三亞首家由公立醫院主營的養老機構,三亞市中醫院養老服務中心背靠“先天優勢”,有專業隊伍,可以提供眾多中醫理療服務,還成立了專家庫,可以在心內科、腦外科、老年科等領域開展急診、急救服務。中心設置150張養老、醫療照護床位,根據每位老人的醫療照護需求,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來收取護理費。

“旅居養老、社區養老多數針對活力老人,但70歲以上的老人,對于醫療養老是剛需。”寇志雄介紹,公立中醫院涉足養老產業,可以發揮中醫在養老領域的優勢。

中醫藥對老年慢性病、多發病的防治,以及在老年康復保健領域的獨到優勢早已被業內認可。12月1日在三亞舉行的海南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現場會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海南氣候資源和海濱度假資源,開展“中醫藥+養老”服務,這也是全省公立中醫院拓展服務的一個重要項目。

目前,海南大多數公立中醫院已開展養老服務,比如白沙黎族自治縣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立了茶城醫院,開設了40張養老床位,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醫院與當地福利中心養老院簽訂健康養老服務協議,定期安排醫生到養老院坐診等。

省衛健委老齡健康處負責人表示,要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開展醫養結合,以醫助養,這是大勢所趨,海南在優越的自然環境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國內醫養結合的海南樣板。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4日訊)

海南醫養結合機構發展現狀

目前,我省有20家醫養結合機構,包括護理院、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老年心理關愛項目點、安寧療護試點等,構建了“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養老服務模式。

掃一掃看H5產品 如果你老了

掃一掃看動畫 這樣的養老你動心嗎

總策劃:曹健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陳海冰

檢校:王振文 蘇建強

H5文案:許世立

H5攝像:李天平

H5制作:楊千懿

動畫編導/文案:韓靜

動畫制作:王瑩

動畫包裝:王婉舲

動畫攝像:李天平

視頻文案:孫婧

視頻拍攝:李天平

視頻剪輯:吳文惠

標簽: 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