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美蘭區依據9個重點任務、30項具體任務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村容村貌煥新顏 鄉村振興繪新卷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今年來,海口美蘭區委、區政府精心組織部署,以村莊規劃為引領,以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為導向,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建立進一步調動村民內生動力參與環境整治的工作機制,重點圍繞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改善等9個重點任務、30項具體任務開展工作,以點帶面,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能得到新提升,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美麗宜居、業興人和的幸福美好新家園打下堅實基礎。
風景優美的美蘭區芳園村。
垃圾上門收運 村貌整潔美觀
“綠色的桶放易腐垃圾,黑色的桶放其他垃圾。”垃圾桶整齊擺放,環衛工人“搖鈴收巷”收集垃圾,在美蘭區演豐鎮芳園村已成常態。芳園村環衛工人林彩麗每天都用收集車收集垃圾,“我們農村現在也實行垃圾分類,里里外外都干干凈凈!”
“以前大家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剛開始時把所有的垃圾都丟在一個垃圾桶里,經過環衛工人和村干部宣傳發動,現在我們都先自行將垃圾進行分類,再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芳園村村民李梅說。
“不僅村子變干凈了,同時也引導村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海口市京美環衛公司副經理王薇薇介紹道,芳園村和瑤城村是美蘭區演豐鎮“搖鈴收巷”的兩個試點村莊。為抓好演豐鎮鄉村環境衛生問題,京美環衛公司通過安排保潔人員專人負責各自片區的入戶宣傳,幫助村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同時還為在住的每戶人家建立一個“綠色賬戶”,根據他們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打分,累積的分數可以用來兌換油、米、面。對于可回收物,還可以通過電話預約的方式上門收運。
如今的芳園村風景秀麗,色彩斑斕的墻繪、水天一色的蓮池、斗折蛇行的棧道,使慕名而來的游客們流連忘返。作為農村垃圾分類的試點村莊,該村也是美蘭區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為切口,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為切實加強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美蘭區堅持以“打造美麗鄉村環境”為追求,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組織人員對鎮墟、城鄉結合部等道路采取機械化聯合作業模式,對鄉鎮、農村進出道路、村居房前屋后、溝渠河道、田間地頭等區域進行拉網式排查清理,同時通過科學制定垃圾清運路線,高效完成清運工作,做到生活垃圾隨產隨清。截至目前,美蘭區鄉鎮環衛系統日均出動人員約780人次,出動作業機械約160車次,清洗保潔公廁62座、轉運站5座,垃圾清運率達100%。
芳園村的村民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本稿圖片均由美蘭區農業農村局提供
完善污水設施建設 實現再生利用
農村污水治理是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美蘭區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納入人居環境改善“一盤棋”中,通過補齊生活污水短板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
在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道統村的污水一體化處理站的終端,清水汩汩地流入濕地水池,周邊草木豐茂,環境宜人。而就在污水一體化處理站的前端,多道流程能把村民家里的生活污水轉為清水。污水一體化處理站采用A/O污水處理工藝,設計處理能力為30立方米/日,經過該設備處理后的水,可達到海南省地方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DB46/483-2019二級標準。“出水水質可以用來灌溉農作物,解決農田灌溉問題,不僅實現了無害化處理,而且實現了資源化利用。”海口永卓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工程師符策武介紹。
“在建設污水一體化處理站之前,村民家的生活污水、化糞池污水都是各排各的,造成污水橫流、蚊蟲繁多等問題,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村干部唐南杰說,為解決農戶居住分散、污水收納難的問題,鎮、村干部多次走村入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獲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后,才開工建設污水一體化處理站,有效收集和處置農村生活污水和化糞池水。
海口市生態環境局美蘭分局副局長符乾盛介紹,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隨意,是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難點和突出短板。美蘭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專門成立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組,明確目標和工作任務,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分類治理。
今年美蘭區計劃新增6個建制村、72 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覆蓋率達50%以上,設施正常運行率達85%以上。截至10月11日,施工方已組織兩個班組135名施工人員,進場施工54個自然村,施工率達75%。調試安裝污水處理設備142套,其中有85套設備已投入運行,設備運行率60%。
道統村的污水一體化處理,讓污水變清水。
專業力量推進改廁 提升群眾獲得感
走進海口靈山鎮東和村,整齊干凈的道路與錯落有致的鄉村“小別墅”印人眼簾。在村民沈海轉的房院中,一片沙地與三塊大石更是格外的引人注目,這便是東和村建設發展的一大亮點——鄉村自建化糞池。
“村委會和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工作人員都建議我們建化糞池,說這樣才能保護環境,建化糞池有資金補貼,我們覺得這是個好事,就立馬動工了。”沈海轉說。
靈山鎮廁所革命是該鎮整治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為此,東和村也積極響應,全力推進廁所革命落地。“去年建設59戶化糞池的目標全部完成,今年建設35戶的目標超額完成36戶了。”東和村黨支部書記蔡榮發說,以前農村的化糞池直接滲透地下,長久下來不僅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同時在水循環的過程中,村民飲用受了污染的水源,也會造成各種疾病,所以無論是從人居環境還是健康角度,自建化糞池都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
據了解,化糞池可以由村民自己施工、居委會組織與指導,也可以由專業施工隊施工,政府給每家每戶投入建設資金4000元,基本2至7天就可以完成工期。
“盡管是自建化糞池,但也有著嚴格的操作標準。”靈山鎮規劃所工作人員黃利介紹,例如在墊層完成之后,水桶放入地下需灌水50%,以防止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外部壓力將水桶破壞。施工隊還簡潔明了的總結了“一空、二口、三隔、四管、五有”口訣,來方便建設和檢驗化糞池的完成情況。
小廁所,關乎大民生。近年來,美蘭區堅持把農村“廁所革命”列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瞄準基礎設施“短板”,拉網式全面排查農村廁所。為了科學改造農村公廁,美蘭區聘請專業力量,對全區公廁深入排查,實地調查分析存在的痛點堵點,全面制定全區改造計劃,明確時間表和改造路線圖,堅持農村改廁與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同步推進,統籌推進農村戶廁糞污的清掏、儲運、處理、再利用,讓農村生活環境邁上新臺階。
今年以來,美蘭區分類有序推進1900座農村廁所化糞池防滲漏改造,持續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該區農村戶廁防滲漏工作開工率100%,改造整體進入收尾階段。
村莊規劃更科學 宜居更宜業
有林田豐草,也有老屋水韻,有農家小院,亦有鄉村旅館。還不止于此,在這塊傳統的村落土地上,花卉苗木、蜜棗、綠橙、火龍果等種植面積初具規模,企業開設的鴿子養殖基地,讓村莊熱鬧起來……走進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江源村,美景好物聚集,讓這里煥發新的生機。而《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江源村村莊規劃》在2021年海南省實用性村莊規劃競賽中獲得一等獎,更體現出村莊之美,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空間的結果。
在村莊規劃方面,美蘭區從村莊空間布局、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全面開展新一輪“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應編盡編。在村莊規劃編制中,首先開展村莊分類研究,優化調整鄉村開發邊界,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優先保障村民宅基地,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
芳園村的垃圾分類手機積分界面,村民憑積分可換取生活用品。
“江源村就是通過科學規劃,確定村莊建設規模和鄉村開發邊界,合理布局,引導村民適當集中居住。”三江鎮副鎮長柯劍說,既要保持村里的原生態景致,又要讓村容村貌得以提升,體現人居環境整治的智慧,那首先就要解決群眾的住房剛需問題。為此,江源村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充分利用江源村林、田、水等優越的自然資源,合理安排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與此同時,對于自然村,注重保護原生態鄉村空間,避免“涂脂抹粉”式立面美化。對于產業項目,宜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塑造良好景觀。在建筑設計方面,則按照傳統民居、現代民居、新建民居三種類型進行分類引導。
通過綜合研判,江源村將打造成為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宜居宜游安居樂業”的現代化美麗鄉村。按照因地制宜、分村施策的原則,將龍發山村民小組和龍潭村民小組定位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分別結合鄉村旅館和鴿子養殖基地塑造鄉村特色主題公園,發展鄉村農旅產業。將剩余9個自然村定位為基礎整治類村莊,以整治人居環境,補齊設施短板為重點內容。
建立長效機制 強化督查考核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今年是美蘭區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第一年,為進一步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查考核工作,該區研究制定了《美蘭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督查考核與獎懲辦法》,并依據此辦法,開展月度、年度農村環境衛生考評工作,以“獎優罰劣、以罰促改”。
據了解,該區每月通過組織區各相關職能單位組成農村環境衛生考評組、“各鎮交叉檢查”的方式進行全面督查及量化評分,實地察看各鎮、村的環境衛生宣傳、管理、村莊三堆清理、河道溝渠清潔、村民院落整潔等情況,重點檢查農戶院落衛生、圈舍衛生及糞便處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
“我們根據考評結果,對排名靠前的進行表彰通報,對排名倒數的進行批評,通過教育引導與制度約束相結合,褒揚先進、批評后進。”美蘭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龐舒賢介紹,對于各鎮、村(居)、自然村(村民小組)在每月的區級考評中獲得第一名的,將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以提高鎮、村、村民榮譽感和參與積極性。
為了開展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美蘭區委區政府從上到下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從下到上逐層合力推動問題解決,進一步壓實各鎮、各相關部門責任。用制度化保證規范化,以規范化推動常態化,持續完善獎懲機制,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策劃/孟曉 撰文/孟曉 王聘釗 陳尾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