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芥菜……這些都是我們辛勤勞動的成果。”12月7日,三亞市吉陽區丹州小學耕耘社團的學生們親手栽種的蔬菜開始采摘了,大家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布置勞動、觀察寫作、繪畫、算數等趣味作業,是丹州小學開展的一大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廣泛開設藝術、科學、閱讀等多樣化課后服務課程,亦是三亞大力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的重要舉措之一。
提供豐富的課后服務,提高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水平,出臺關愛教師舉措,大力度治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今年秋季開學以來,三亞聚焦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全面發展,全力落實“雙減”各項工作任務,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讓教育的重心快速回歸校園。
三亞檳榔小學開展特色勞動課程。海南日報記者 徐慧玲 攝
打造特色 課后服務豐富多彩
12月8日16時30分許,管樂合奏聲從三亞市第七小學校園漸漸傳出。下課后,學生們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課,或參加管樂特色課堂,或在機器人和編程教室內感受科技魅力……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該校四年級學生蒙秀旻說:“編程鍛煉腦力,機器人課堂特別有趣。”
“結合校園實際和學生發展需求,學校課后服務的第一課時‘長課’以基礎作業輔導為主,第二課時則開展‘雙特’(特色加特長)課程短課活動。”三亞市第七小學校長毛今新介紹,該校“雙特”課程包括益智、藝術、文學、體育四大類特色課程,以及機器人社團等多類特長社團,讓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樂趣。
興趣類課程深受學生喜愛,課后作業輔導讓家長拍手叫好。“放學后孩子在教室寫作業,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請教,學習效率高,孩子的休息時間更充足了。”三亞市第九小學學生家長李穎說。
和城區學校一樣,豐富的課后服務也讓三亞鄉村校園綻放別樣精彩。
下課鈴聲響起,三亞市天涯區檳榔小學500余名學生身著黎族服飾跳起了歡快的竹竿舞。該校開設了竹竿舞、黎陶等十余門課后服務課程,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讓課后活動成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課堂。
“目前,三亞130所義務教育學校都開展了課后服務,吸引約7.6萬名學生參與,參與率97.21%。”三亞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寧介紹,“雙減”政策出臺后,三亞中小學校結合實際情況,紛紛集思廣益、開拓創新,不斷豐富課后服務內容,讓學生放學后不僅能夠“留下來”,還要“留得有價值”,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提質增效 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在大力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的同時,三亞中小學校還聚焦教學和作業提質,積極改進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方法與作業設計水平,保障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就意味著對課堂時間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亞市第九小學副校長陳人珊說,“雙減”,減的是作業負擔,但作業少了,質量不能降;時間短了,效果一定不能減。
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和探究性學習需求,三亞市第九小學以年級為單位,多次開展集體備課和線上備課。“學校各個年級將各科作業按基礎知識類、提高類和拓展類3個層次進行劃分,形成內容豐富、有層次的課程‘作業超市’,讓學生合理地自主選擇作業數量、內容、難度和形式,在控制作業量的同時,又能確保學生‘吃飽’‘吃好’。”陳人珊說。
為了布置少而精的作業,人大附中三亞學校則要求教師布置習題自己先做一遍,避免學生作業數量過多、作業質量不高的現象。同時,該校立足課堂,精心設計特色學科作業,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思考與深度學習的樂趣。
以初中英語學科為例,人大附中三亞學校采用模塊式分類教學,在學習食品健康話題時,該校給學生布置了一項有趣的作業:了解不同國家的特色食物和食品健康的重要性,運用課堂上所學英文知識,獨立制作一張英文手繪海報,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
校內提質減負,校外緊鑼密鼓開展培訓機構治理工作。
“雙減”工作啟動后,三亞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對該市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拉網式排查,逐一核查,取締存在安全隱患的校外培訓機構,并通過定期檢查等辦法,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督導檢查,規范辦學行為。
強化保障 讓教師“分身有術”
教師作為“雙減”工作的中堅力量,如何保障教師的權益?對此,三亞教育部門積極探索,率先出臺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為教師減壓,守護教師的獲得感,讓其全身心投入到“雙減”各項工作中。
根據三亞校內課后托管服務收費標準,每天不超過10元/生。日前,三亞市財政部門劃撥了專項資金共計1146萬余元,按生均2.5元/天的標準給予補貼,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的中小學教職工按稅前75元/課時、每天不超過2課時的標準發放。“教師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補助,更充分調動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三亞市第七小學教師葉小歡告訴記者。
隨著越來越多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為減輕教師負擔,三亞探索讓專業的“外援”力量成為課后服務的有效補充。三亞市第九小學請來專業街舞老師給學生們上課;三亞市天涯區檳榔小學邀請黎陶民間技藝傳承人走進課堂……
智慧化的技術手段成為提高課后服務工作效率和服務品質的“利器”。10月29日,三亞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啟動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平臺。該平臺可面向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家長等不同類型用戶,提供包括在線選課、課程費用統計、課程監管等功能在內的“一平臺、三終端”一站式管理服務。
“學校教師可通過課后服務平臺實現課程設置發布、學生點評、教師考勤數據統計等功能,幫助學校有序組織學生參加課后服務課程,進一步提高學校課后服務工作開展效率。”王寧說。
三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將以推進“雙減”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提升課堂教育教學和校內課后服務質量,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海南特色印記、符合自貿港建設需要的時代新人。
目前
三亞130所義務教育學校
都開展了課后服務
吸引約7.6萬名學生參與
參與率97.21%
今年以來
三亞查處并關停無證照培訓機構40個
查處違規廣告5個
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51份
妥善處理退費糾紛4個
三亞市財政部門劃撥了專項資金共計1146萬余元
按生均2.5元/天的標準給予補貼
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的中小學教職工按稅前75元/課時
每天不超過2課時的標準發放
(海南日報三亞12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