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核心,是人。當下的武漢,在持續開放過程中,構建怎樣的國際化社區,更好地吸引外籍人士來漢發展,已成為必答題。
2021年5月,武漢啟動國際化社區創建工作,今年內,武漢將創建25個國際化社區。
國際化社區創建進展如何?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多方探訪。
協同社會力量 激發創建活力
武漢市聯手多方涉外資源,通過引入社會工作機構制定專業服務方案、引入大學生志愿者團隊成立社區雙語志愿服務隊等方式,共同打造國際化社區。
漢陽四新街瀾菲溪岸社區,外籍居民有10人,分別來自巴基斯坦、英國、法國、津巴布韋、喀麥隆等8個國家。
為加快國際化社區建設推進工作,瀾菲溪岸社區在居民中招募,建立起86人的翻譯志愿者溝通群。針對轄區外籍人士,瀾菲溪岸社區實行精準管理,由一名網格員、一名物業人員、一名翻譯志愿者進行3對1服務,通過博雅社會組織招募英語水平較高的社工,協助社區對外籍人士進行專項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目前,外籍人士參與社區民主自治,共同為社區治理和服務出謀劃策。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社區、中國地質大學社區,則緊抓高校單位型社區“師生即居民”的特點,以“校區+社區”共建為切入點,通過雙語氛圍營造、活動空間打造、文化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引導等方式幫助外籍師生居民,更好地實現與國際接軌。
創新活動內容 豐富創建載體
發揚傳統文化,也積極吸納、學習其他文化。武漢各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外籍人員參加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促進中外文化融合。
江岸區永清街道新天地社區下轄平安金融中心、中信泰富大廈等5A級寫字樓,壹方購物中心、武漢天地商業街2個高檔購物中心,轄區外企多,不乏外籍居民。
“哇,這件漢服我穿上簡直太美了!”“幾根小草竟然能編出這么多好看的小玩意……”今年中秋節,“新天地國際化社區中秋文化時尚鄰里節”啟動儀式現場,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節目讓現場中外觀眾們目不暇接。Garrett來自美國,是新天地社區的居民,興奮得親自體驗了一把吹糖人,并吹出一只威風的、神氣活現的“牛”?,F場,還有外籍居民和本土居民共同制作家鄉特色美食。
據悉,該社區充分利用轄區雙語民警、下沉黨員、樓宇企業等高素質人才,建立起一支國際化多語種志愿者隊伍,著眼武漢天地國際化、潮流時尚特點,通過舉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搭建社區文化交流平臺,打造開放包容、多元融合、幸福美好的特色國際化社區。
堅持以人為本 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在國際化社區建設過程中,武漢市以需求為導向,關注中外居民關注、關心的熱點問題,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對附近有什么超市、醫院、學校還不熟悉。”“社區內應該設置更多雙語標識。”近日,新洲區國際化社區建設試點單位陽邏街翰林社區,特意邀請外籍居民來“挑刺”,為打造國際化社區提建議。
南非籍居民Ammy從事服務行業,希望盡快熟悉生活圈環境。了解到她的需求后,社區工作人員帶著Ammy熟悉附近超市、醫院、學校等。來自津巴布韋的居民Amanda和Nicola也提到,希望社區內可設置更多雙語標識。
記者看到,翰林社區已在轄區內小區門禁、樓棟入口等處強化雙語標識,為外籍友人繪制雙語15分鐘生活圈攻略。此外,還在社區內增設外語角、外籍友人接待室、涉外事務服務崗等服務設施,外籍居民生活方便了很多。
武昌區機安社區,則針對社區居民需求,邀請轄區外語培訓機構的外籍志愿者為居民提供英語培訓志愿服務,提供中外居民交流機會,促進文化交融。
(記者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