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2021《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
■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有朋跨海來,瓊粵一家親。12月3日,“2021《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瓊粵對話”在海口開幕,來自廣東、海南兩省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瓊粵兩地歷史人文、紅色文化、文化強省及粵港澳大灣區與自貿港聯動等主題,展開思想碰撞與交流互鑒。
在主旨報告環節,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葉顯恩追溯了粵瓊兩地開展南海文化研究的歷史淵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以特區精神為例探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成機理。中山大學教授黎紅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張國春則分別以《社會企業:從馬克思到孔夫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的文化基礎和創新力》為題,深入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能量與精神內涵。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兩大國家戰略的提出,參會的專家學者也結合瓊粵兩地面臨著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廣泛建言、積極獻策。
“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都是重大國家戰略,瓊粵兩省合力利于形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南部增長極,共同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海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社科院院長王惠平認為,兩地互動互促,要做到物流、交通上互通,加快旅游產業和品牌的發展。兩地可以互學互鑒,共同推進制度性開放與服務貿易發展;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成員向曉梅將目光聚焦瓊粵文化資源特征,對比分析了兩地文化強省建設思路;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一平則提出兩地應高質量推動南海歷史文化研究。
“長期以來,瓊粵合作交流頻繁密切,尤其是海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后,兩地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在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研平臺聯合搭建、專家人才資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吳斌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一特殊的時間節點,瓊粵社科界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梳理兩地經驗做法、推動兩地聯結共融恰逢其時。
從同屬南海之濱,到共處改革開放最前沿,廣東與海南的共通點遠遠不止于此。自古以來,瓊粵兩地便是文化同根、人文相親,千百年來人們因各種際遇頻繁跨越瓊州海峽,在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諸多共通的精神家園。
在專題報告環節,8位專家學者圍繞瓊粵兩地的文化淵源,展開研討及對話交流。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文化就海南與潮汕兩地的僑批文化進行了比較;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詹賢武從地緣相近、史緣相連、文緣相通、親緣相牽等角度重溫了雷瓊兩地的文化情愫;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授李景新則著重追溯了蘇東坡被貶惠州、儋州的來龍去脈。
歷史文化的聯結共融把瓊粵兩省緊密聯系在一起,站在瓊粵合作開啟嶄新篇章的時代背景下,雙方的發展脈搏愈加同頻共振。
廣東省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認為,雙方可以在“人文灣區”建設視野下,以攜手打造共同文化圈為導向,沿著合作打造文旅融合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合作拓展南海海洋文化產業、合作發展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平臺的路徑而努力;廣東省社科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李慶新則提出,瓊粵兩地應全面、系統地發掘南海文化遺產,用全球視野、現代理念與時代精神進行重塑與創新。
這場思想碰撞的熱潮,一直延續至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與自貿港聯動”的學術沙龍中,來自瓊粵兩省的6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多種學科交融,各種觀點爭鳴,現場氣氛活躍。
“本次年會通過發掘兩省文化淵源,探討兩地文化的同異質性,感受兩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和智慧力量,增進了兩地的文化自信。”海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省社科聯副主席熊安靜在閉幕總結中表示,希望以此為橋梁,加強瓊粵兩省全面交流與合作,為兩省高質量發展出良策、出高招。
據悉,本次年會由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共萬寧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主要環節包括主旨報告、專題報告、學術沙龍等,共收到學術論文和發言摘要69篇。
(海南日報海口12月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