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乘著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兩大國家戰略對接聯動的東風,“2021《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瓊粵對話”于12月3日在海口舉行。文旅融合、金融合作、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梳理與會專家學者在學術沙龍環節的發言與觀點,會發現“合作共贏”一詞頻頻被提及。

“文化和旅游業在兩地合作中,可以扮演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廣東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莊偉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國家戰略所需,也是國家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高地所在,兩地順應文旅融合發展大勢展開合作,將有助于兩地共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具體如何展開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高質量協同發展,是基于文化要素協同、空間協同、企業布局協同、高端生產要素協同及制度協調等前提條件。”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曉珍通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共建“人文灣區”提供了有益借鑒。

廣東省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佳寧則從金融業角度探尋了兩地協作發展的可行性。“世界上任何一個灣區或自由港,都是金融業發展的活躍區域。”劉佳寧表示,瓊粵兩地可以通過加強政府引導,為金融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來自海南醫學院管理學院的馬金輝教授圍繞“全健康”理念,提出兩地可以率先實現醫療診斷結果、醫學教育的互認,實現突發疫情的共同防治,并可在動物安全監管方面展開合作,“譬如今年上半年,海南醫學院與廣東醫科大、南方醫科大進行了學術交流,與廣東部分院校個別專業實現優秀本科生互派、專業學分互認,便是一個好的嘗試。”

馬金輝的觀點得到了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特色自貿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鋒的認同。“除了大健康產業的互聯互通,瓊粵兩地可成立免稅行業的聯盟機制,同時建立兩地商品交易相關會議的共辦套辦機制,讓買家、賣家實現一程多站。”劉鋒將其總結為“南貨北購”“北病南醫”“兩會共建”,并提出瓊粵兩地還可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實現互識和對接。

當天的學術沙龍現場,來自瓊粵兩地的專家學者坦誠交流,獨到的學術觀點頻出,現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熱烈的學術氣氛引得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海濱現場吟詩“南海碧波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讓這一文化雅集于盎然詩意中落幕。在與會專家學者們看來,瓊粵兩地文化相通卻又各有不同,需要用對話去求同存異、尋找共鳴,他們也期待著在瓊粵合作開啟嶄新篇章的重要歷史契機下,這場瓊粵對話能進一步促進兩省文化聯結與融合、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

(海南日報海口12月3日訊)

標簽: 海南 共謀發展 粵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