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嶺風光。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資料圖)

■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莽莽雨林里,連日來氣溫偏低,薄霧籠罩,早晨難以聽到海南長臂猿以往神秘而較有規律的鳴叫聲,這也給參與2021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的監測隊員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

不過,有監測隊員悄聲追上攀援移動速度較快的海南長臂猿A群,另一組監測隊員還幸運地觀測到海南長臂猿C群采摘野果及戲耍的一幕幕場景。

2021年9月27日上午,兩只海南長臂猿在霸王嶺片區斧頭嶺附近的樹上玩耍。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資料圖)

A群:

移動快 隊員追蹤困難

海南長臂猿A群主要活躍于霸王嶺海拔800米至900米的“08崗—紅河谷”區域,2021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共安排3個小組分別在不同監聽點監測A群,每小組2人至3人。

“A群比較怕生,而且攀援移動速度很快,我們盡可能不去驚擾它們,畢竟這是它們的‘地盤’。”A群監測隊員林清介紹,A群有6只長臂猿,包含1公猿2母猿2青年猿1幼猿,11月30日早上6點多,循著一陣短暫的猿鳴聲,林清等隊員一路“繞圈”追尋了近1個小時趕至海拔800米左右的竹連區域,終于在10多米高的枝椏間見到A群的蹤影。

當時,這幾只海南長臂猿似乎意識到被“盯”上了,開始加速攀援移動。林清一邊數著一邊發現:“咦?怎么一直沒見到那只幼猿呢?”在長達半個多小時里,盡管他與另一隊員數次悄聲地斷續追上,但始終沒見到那只幼猿的身影,直至它們跑遠消失在茂密的叢林。這一來,監測隊員心里難免有些“疙瘩”。

連日來氣溫偏低,雨林里濕度大,畏冷的海南長臂猿出現并不活躍,以往晨起較有規律的鳴叫聲也不明顯了。次日,12月1日,林清所在這一組未能監聽到長臂猿的鳴叫聲,當天尋猿無果,但讓他感到興奮的是,另一組隊員李全金于當天上午8點多在“08崗”區域監測到A群活動的蹤跡。據悉,當天共監測到有6只,當然也看到了那只讓人牽掛的幼猿身影。

“看起來,這個‘小家伙’是個怕生的小精靈,可能那天一直刻意地躲著我們,后來才追上同伴。”林清打趣說道。

正在進食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資料圖)

C群:

不怕生 與隊員近距離對視

與海南長臂猿A群怕生不同,C群常年活躍于霸王嶺斧頭嶺青松苗村后山區域,有時還會與監測隊員在較近的距離內對視。據悉,C群目前共有8只長臂猿,為2公猿2母猿2青年猿2幼猿,相對而言,種群數量和年齡結構較好。

“可能是天氣濕冷,我們11月30日沒有聽到鳴叫,12月2日鳴叫的時間也很短暫,只在12月1日這一天找到它們。”據監測隊員李文永介紹,12月2日上午9點,在苗村后山區域,他與隊員循聲又找到了C群,當時8只猿在至少10多米高的枝椏上戲耍,活動范圍也相對集中。當時,它們也意識到有監測隊員在樹底下追隨,但它們并未刻意加快速度跑遠,而是在攀援戲耍,還采摘山橙果子食用。

據悉,山橙為夾竹桃科山橙,屬攀援木制藤本植物,每年花期為5月至11月,果期為8月至次年1月,屬于長臂猿偏愛食用的果實。“每到冬季,山上的野果、漿果類食物本身就偏少,這個季節能掛果且它們愛吃的只有橄欖、烏欖、香果、高山榕等。”李文永略顯擔憂地說,今年10月份,受臺風天氣影響,斧頭嶺周邊部分漿果類植物枝杈受損,出現不同程度的掉果。好在從這幾天大調查活動監測的情況來看,C群最近都往海拔800米以上的區域覓食,從他們戲耍和覓食的動作來看,這8只猿的健康狀況都不錯。當天,李文永這一組斷續跟隨C群走了兩三公里路,直至2個小時后,它們才消失在叢林密處。

李文永說,只要循著C群鳴叫聲,就能“大概率”能找到它們。同時,C群家族有時就在距離監測隊員10多米遠戲耍、覓食,還會不時回頭望向隊員們。從這點而言,它們應該已熟悉監測隊員的工作服,或是把隊員當成了朋友。

(海南日報霸王嶺12月3日電)

椰視頻丨聽,海南長臂猿啼

海南啟動2021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29日,在海南長臂猿聲學監測項目階段性成果發布暨科技守護自然研討會上,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聯合海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開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也正式啟動,此次調查將設置8個駐點和21個監聽點,共有48名隊員參與調查。

據了解,海南從2003年開始每年都會開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旨在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最新狀況進行摸底。“平時海南長臂猿監測隊的工作針對性較強,一般都是針對單個家族群,很少開展全覆蓋的調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科普宣教科科長、高級工程師齊旭明介紹,此次大調查將設置8個駐點和21個監聽點,覆蓋每個種群的棲息地,共有48名隊員同步參與海南長臂猿調查,此次行動將為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對及時掌握信息和制定保護方案起到關鍵性作用。詳情>>

棲息在海南霸王嶺熱帶雨林中的海南長臂猿。(新華社發)

標簽: 長臂猿 海南 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