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特約記者 陳創淼
“一枚印章管審批”,291項事項集中辦理率高達97%;“1+8+N”上門幫辦服務6000余名殘疾人士,殘疾類32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零跑動”;“12345直通聯辦系統”讓市民投訴件經12345熱線一線直通……
一年多來,海口市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大膽創新,推出多個改革創新舉措,讓大眾受益。這背后,離不開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吳丹的決策和擔當。
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日前公布2021年32位全國“最美公務員”,吳丹是我省唯一獲得這項榮譽的公務員,并被中組部記一等功。從大學老師到鄉鎮干部,從分管鄉鎮征地拆遷到守住鄉村疫情防控“大門”,再成為審批局的一把手——吳丹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干出了讓群眾認可的成績。
吳丹(左)在一線走訪企業,了解企業發展訴求。 (海口秀英區委宣傳部供圖)
“只有群眾滿意了,我們才對得起胸前的黨徽。”吳丹說,這項沉甸甸的榮譽,對她來說,是鼓勵,更是鞭策,“我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水平,用改革求突破,以創新謀發展,做一名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共產黨員。”
打造審批改革“硬核”團隊
12月2日上午,在秀英區政府服務中心,10多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為辦事群眾提供咨詢引導、流程審批等服務。
從僅有5人的“小單位”,到現在配齊工程項目、醫教文衛、社會事務等多個項目組,人員增至80余人——在“領頭羊”吳丹的帶領下,短短不到一年,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迅速成長為一支審批改革一線的“硬核”團隊。
行政審批改革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不僅關系群眾、企業辦事方便不方便,更折射出政府服務意識和執政理念的轉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標志性、關聯性、引領性的“革命”。
2020年11月,吳丹來到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剛上任就面臨著諸多困難:人員不足、與原審批部門溝通不暢、審批業務復雜繁重等。不僅如此,她還面臨更重大的任務:20個審批部門,近300個事項如何有序納入“一枚印章”?如何最大化地讓群眾和企業“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動”?
要順利實施行政審批改革,隊伍的專業素質必須過硬。于是,吳丹把全局人員分派到各個職能局跟班學習。同時,她自己每天審查項目施工圖、吃透“放管服”政策法規、研讀專業書籍,翻閱過往會議紀要……力爭把每一個事項的每一個準則、每一個準入條件摸透、記牢。
在這一場“敢為人先”的改革中,吳丹和她的團隊始終以問題為導向,開闊思路、勇于創新。
在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吳丹的辦公室儼然是“創新工作室”,團隊年輕骨干一有什么新點子、改進意見,都會第一時間跑來與她探討。在每次改革中,她組織精干力量,一次次開展“頭腦風暴”,就項目服務提速增效激烈討論,融合各方意見。一次次完善改革方案,一次次推倒重來,審批流程重塑再造,最大限度地壓縮審批時間,提升政府辦事效率,真正為企業項目建設打開了一條“綠色高速通道”。
憑著踏石留痕的實勁,水滴石穿的韌勁,吳丹帶領團隊一點一滴架起了審批局的“四梁八柱”,僅用一周時間完成人員到位、場所統一、事項劃轉三個集中,在全區正式啟動“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整合各部門行政審批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形成“四個一”(一枚印章審批、一個大廳辦證、一支隊伍服務、一個平臺保障)的體制機制,將分散于20家單位291項事項一次性劃轉至區行政審批服務局,事項集中辦理率高達97%,并探索打造出“進一扇門+到一個窗口+交一套資料+辦成一件事”的極簡審批服務模式。
在不降低標準的情況下,秀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還大膽簡化審批流程,將事項審核要點、表單文書等標準化、流程化,使行政審批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集成化,破解群眾和企業“辦事難”,有效避免市民在多個部門之間來回跑,審批效率大幅提高。
讓企業、群眾獲得改革紅利
參天之木有其根,懷山之水有其源。在吳丹看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根和源,是讓企業和群眾獲得實在的改革紅利。
秀英區長流鎮居民老陳在醫院、政務服務中心、鎮里輾轉跑了5趟,還是辦不下一張殘疾人證!
“如果把群眾的困難和問題當作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去想,肯定會有很多辦法。”當吳丹了解到老陳的遭遇后,她主動協調有關部門,要求體驗殘疾人士辦證流程,最終創新推出“1+8+N”上門幫辦服務工作模式:將審批局推行形成“1”個整體,街道轄區劃分為“8”個上門服務區域,以社區工作人員、村(居)殘聯協管員等社區骨干組成“N”個代跑代辦員,最終實現撥打12345熱線,即可實現全區殘疾類32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零跑動”。
為更好地體驗群眾、企業的辦事感受,吳丹還常常跑到政務大廳主動請群眾“挑刺”,真誠詢問群眾辦事體驗,征求改進建議,耐心解決問題。
“上班時間沒空辦事、休息時間沒處辦事”,是不少市民、企業前來辦證時“吐槽”的煩心事。對此,吳丹帶著團隊研究尋找突破口,在經過調研走訪的基礎上,組織專門力量對包括辦理房屋租賃證、勞動用工備案等受理辦件量大、辦事頻率高且緊密關系民生的56個高頻服務事項進行梳理,制定周末可辦事項清單,于今年7月1日創新推行“周末不打烊”政務服務,解決了企業和群眾“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的“時間錯位”問題,受到市民、企業的廣泛好評。
“電子備忘錄”彰顯為民情懷
熟悉吳丹的人都知道,她手機上有一個“寶貝”,一個記滿了審批改革工作任務、群眾問題和訴求的“電子備忘錄”。
今年,秀英區西秀鎮長濱社區居民黃先生多次致電12345投訴:“作為五源河公寓業主,要求在私家車位上申請報裝充電樁,為何遲遲不能解決?”——這便是曾出現在她電子備忘錄中的一個“卡殼”問題。
原來,因該訴求涉及屬地政府、小區物業、區住保中心、區住建局、轄區供電所等多個部門及電路改造鋪設等問題,雖然屬地政府在各部門間做了大量溝通協調工作,但充電樁安裝仍沒有太大進展。
“如何打破部門壁壘,解決老百姓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在吳丹看來,黃先生反映的這一問題很具有典型性。她立即帶領一幫業務骨干到各鎮街調研、主動牽頭協調有關單位研究政策……最終于今年10月1日推出秀英區“12345直通聯辦系統”,啟動“直通聯辦”工作機制試運行。
該系統將秀英區12345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城市管理數字化指揮中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社區網格管理中心、應急服務保障中心、區信息中心六大中心社會治理職能整合,優化為秀英區城市運行聯動指揮中心。打造撥打12345熱線即可實現接訴即辦、網格快辦、多向聯辦、未訴先辦的“一通四辦”模式,讓各類民生問題形成“發現-研判-調度-反饋-辦結”的高效閉環。
今年10月初,當黃先生再次撥打12345熱線投訴時,秀英區住建局、區住保中心等部門便實時接收到秀英區“12345直通聯辦釘釘系統”平臺上辦件信息,各部門實地考察討論、現場聯動會商,這個“老大難”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包括黃先生在內的兩名小區住戶成功裝上了充電樁。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秀英區“直通聯辦”工作機制還在更多方面顯現出積極效應,解決了群眾反映較多的物業小區、城市管理、生態環境、教育類、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問題,有效把社會矛盾和隱患化解在基層。據統計,2021年1月至10月,秀英區12345熱線平臺共轉辦市民12345熱線辦件157477件,滿意率為98.91%。
因為勞累過度,吳丹病倒了。雖然還躺在醫院病床上,但吳丹在“電子備忘錄”里又新添了幾條信息:如何通過“直通聯辦”打造區域政務服務總客服,深度融合基層治理與政務服務?怎樣建立失信數據庫,在行政審批中嵌入行政相對人信用信息核查環節……這些都是她給自己定下的“新課題”。
“盡力只是合格,盡心才是優秀。”這是吳丹工作近9年扎根基層的領悟。如今,她又把這份為民服務的情懷和共產黨員的擔當,記錄在自己“電子備忘錄”的任務清單里,繼續兌現自己的紅色諾言。
(海南日報海口12月2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