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通訊員 孟文健
12月1日一早,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打安村長嶺村民小組,朝陽撥開晨霧,透過民居那一排排紅磚筑起的鏤空矮墻,即可看到在庭院里一壟壟青菜長勢喜人和瓜果垂吊于藤蔓底下。
微風不時輕拂,尋著一股素雅的花香,就來到村民符作強自家的蘭花種植大棚里。這會,他一邊忙著分株、育苗,一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蘭花種苗是政府提供的,政府還安排技術人員上門輔導技術。我這占地一畝的大棚一年產值少說也有兩三萬元!”
“一畝大棚,可栽種6000多株文心蘭,只要達到A級標準,十株捆成一束,就能賣出30余元,大多遠銷云南、上海等省市。”打安鎮駐村干部吳俊才介紹,自2018年起,在各級幫扶單位的支持下,該鎮采取“政府扶持+企業帶動+農戶管理+村民入股”的發展模式,創建了屬村集體經濟的黨建扶貧示范基地,騰出40畝土地發展蘭花種植產業,共計種植了大約28萬株蘭花,并優先培訓村民在基地務工實現穩定增收,預計今年蘭花產值將近100萬元。
打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有堂介紹,有關部門還整合資金,幫助符作強等14戶村民合理利用庭院空間,搭建起一個個種植大棚用于發展蘭花種植產業。
這樣宜居、宜業的好景致,在打安鎮可不是長嶺村獨有。打安鎮黨委副書記周昌龍介紹,近年來,該鎮按照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相關工作要求,統籌做好橡膠主導產業,并按照“長短結合、種養互補”的思路,通過夯實基層黨建力量,力推“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等模式,帶動村民創業、務工,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格局。
現今,除長嶺村發展蘭花特色產業外,打安鎮南達村種有近百畝紫玉淮山,福妥村種有數百畝生態香稻,可程村則種有百余畝雷公筍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助農增收成效喜人。
按照規劃,打安鎮將依托境內九架云霧、九架木棉、南九石壁等特色景觀,逐步探索并推進“美麗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產業,在現已建成長嶺村、南達村等美麗鄉村示范點的基礎上,加速推進子雅、福妥、田表村等呈點狀分布的美麗鄉村建設,并蓄勢打造打安—合水—南達美麗鄉村旅游連片示范區,因地制宜地發展觀光農業、農家樂、民宿等項目,讓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本報牙叉12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