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通過租賃已建成樓宇,為企業、科研機構入駐提供保障。記者 武威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徐慧玲 羅霞 黃媛艷 蘇慶明
產業用地大多已出讓,剩余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緊缺——這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之初面臨的一大考驗。
受制于土地資源的新園區,如何化解可用土地有限和產業承載空間不足的矛盾?如何吸引南繁種業、深海科技等領域的優質企業“搶灘”?……一眾問題接踵而至。
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崖州灣科技城的解題思路逐漸清晰:園區大膽闖、大膽試,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和房屋資源、“請農民上樓”等舉措,讓部分“沉睡”的土地得以“蘇醒”,閑置的樓宇重新投用,不斷化解土地供需矛盾。
大膽創新
分類施策解難題
11月22日早晨,矗立灣畔的崖州灣科技城樓宇林立,和煦陽光照在步履匆忙的園區辦公人員身上,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
早年間,這片土地上建有三亞市創意產業園,園區內已售未建的土地和建而未用的樓宇、廠房不少,使得2019年初建的崖州灣科技城面臨著土地緊張的局面。
土地是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的基礎性支撐。當下,如何向土地謀求更多的發展空間,讓園區更好地發展產業,創造更多效益?
“管理局需要打出盤活存量土地和房屋資源的‘組合拳’,推動土地資源配置質量更高、效益更高。”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林海說。
為此,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主動作為、大膽創新,根據每宗地的情況制定不同解決方案,分類施策破解“土地資源匱乏”這道難題——
對于企業長時間閑置又無開發計劃的地塊,積極推進土地收回,重新進行市場化開發;
對于政府征地原因造成的閑置用地,積極協調區政府完成征地工作,推動建設;
對于低效利用土地,積極通過市場化手段合作盤活;
收購、租賃企業建設好的閑置樓宇、廠房,為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入駐提供保障;
高品質建設安居房和安置房,“請農民上樓”,為騰出建設用地創造條件……
騰籠換鳥
閑置用地煥生機
思路已經清晰,可操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園區急需為入駐企業、高校提供辦公和教學活動場所,但辦公樓、科研樓、員工宿舍等基礎配套建設有周期,遠水難解近渴。”科技城管理局財政金融處干部蔡志峰說,2019年,三亞樓市交易處于市場低谷期,園區內不少企業有意出售閑置樓房,讓投入資金快速回籠,通過直接收購園區企業閑置樓房完善配套,無疑成為一條“捷徑”。
“在收購園區企業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以下簡稱用友公司)閑置的樓房過程中,資金籌集遇到困難,收購金額達不到企業的心理預期。”科技城管理局財政金融處處長劉洋說,經過多輪的談判博弈,2019年12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控股公司”)以低于市場價開始收購用友公司閑置的7棟寫字樓,并對外出租。
2020年3月,簽署三方合作協議不到一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團隊就入駐用友公司出售的一棟辦公樓內辦公。
科技城的速度和服務,讓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公司總經理張樹彬感觸頗深,“辦公場所、人才公寓等一應俱全,企業輕松拎包入住”。截至目前,該公司貢獻逾1000萬元的稅收,去年引進5家企業落戶科技城后,還獲得了相應的租金返還獎勵。
為了讓“沉睡”的土地煥發生機,崖州灣科技城也進行一番探索。
中興智源項目用地由于征拆等原因,地塊在2019年才成為凈地,加之多種因素導致項目方產業導入困難,遲遲未進行開發。“經過前期大量溝通,管理局局屬企業于2020年4月與中興智源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管理局正推進中興智源辦理土地證等手續,目前已初步達成以股權收購的方式進行合作的意向。”劉洋說。
此外,對于依法收回因企業自身原因閑置的益科博項目用地,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加快盤活利用,積極招商引資,計劃建設標準廠房;在多方推動下,愛心中利研發總部項目由法院拍賣給大隆貿易公司,用于建設E智谷項目,從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及應用生產……
既整治閑置及低效用地實現“騰籠”,又抓好改造提升和招商引資來實現“換鳥”,管理局和園區企業各得其所。昔日一些閑置的樓宇、土地一改蕭條景象,如今的崖州灣科技城不斷迸發出生機與活力。
農民上樓
騰挪發展新空間
“請農民上樓”,為園區發展騰挪新空間,也是崖州灣科技城的一大嘗試。
放棄祖輩一直居住的房子,剛開始,崖州區大蛋村部分村民心中有抵觸情緒。
有人抱怨,自家本就是獨門獨棟的小樓房,搬到高樓里,生活成本會提高不少;有人憂慮,“上樓”影響的不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家人的生計,不種地,今后靠什么謀生?
可崖州灣科技城土地資源有限,若是把安置房都建成“頂天立地”的獨棟房子,不利于解決土地問題。
如何實現雙贏?“讓利于民是核心,只有村民們覺得‘劃算’主動‘上樓’,雙方利益才能實現最大化。”林海說。
“請農民上樓”,首先要保障的是安置區環境、樓房質量。
“安置房建在科技城片區內,生活便利,由央企承建,房子品質有保證。同時安置區設置127平方米、85平方米以及42平方米共3種建筑面積的房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規劃建設處處長林玉婷透露,安置房建成后將采用“自住+出租”的形式由村民自由組合選房,在保障村民自有居住需求的同時,42平方米戶型的安置房可將根據村民意愿轉化成出租房,交由專業機構統一管理出租,以保障村民長期穩定收入。
參觀完安置房,今年46歲的大蛋村村民王明彤懸著的心放了下來:“起初我們擔心去哪種田、住樓房花費多、不知道上哪兒掙錢,如今有科技城管理局統一管理公寓,每月有租金收入,還擔心啥!”
讓王明彤安心的不僅于此。安置房小區設有文化活動室、社區醫療服務站等基礎設施;為住進安置房的村民子女安排三亞寰島實驗小學公立學位;為失地農民開展就業培訓,園區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多部門聯手讓“農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同步轉變”, 農民自然樂于“上樓”。
一個個難題破解,一片片土地資源激活,一個個項目落地,一座產城融合的科技新城正崛起。
(海南日報三亞11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