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日報記者 劉佳
營商環境是“城市軟實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必須增強法治意識,三亞以制度建設年為契機,踐行新發展理念,提升處理商事糾紛的專業性和便利度,創新涉企案件調解思路,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努力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讓法治化營商環境成為企業發展的“定心丸”。
指尖立案+網絡開庭
提供一站式線上服務
“沒想到立案也可以通過手機辦理,太方便了。”8月13日,安徽博誠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與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因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產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均在外地,因工程地在三亞,如要立案應當到三亞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徽博誠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通過“海南移動微法院”進行網上立案,有效地減少當事人訴累。
據介紹,相比以往需要當事人到當地法院實地立案,“海南移動微法院”為當事人提供了更多選擇,提高立案質效。
三亞不僅實現了立案“動動手指”,還為當事人提供網絡庭審。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出現了疫情反復,為減少人員流動,三亞市中級人民法院針對個案實行網絡開庭,方便當事人訴訟。
當事人梁某與海南卓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因房屋租賃合同產生糾紛。因梁某未在海南,為方便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特選擇互聯網開庭,為雙方當事人節省時間成本及經濟成本。
2021年實現網上開庭101次,1月至今網上立案申請199件,審核通過39件,跨域立案17件。
三亞中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先后制定《訴訟服務大廳立案工作規范(試行)》《網上立案工作規范》等多項規定,實現了立案環節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推出自貿區(港)建設訴訟服務、跨域立案、老弱病殘孕案件綠色通道,引進智能導訴機器人“小雅”等便民措施,努力做到一站式立案、全方位服務。構建“互聯網+訴訟服務”的立案新模式,建設“24小時自助法院”、上線“中國移動微法院”系統,開通12368熱線與訴訟服務網,全面暢通“線上+線下”一體化立案渠道,實現訴訟案件“當場立、自助立、網上立、跨域立”。
大事化小
建立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房地產領域營商環境問題,一頭牽著百姓民生,一頭關系城市發展。
近日,三亞中院法官陳太洪通過調解的方式,高效化解多宗涉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據了解,宋某、陽某等購房人與三亞銥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購房人依約支付了購房款和辦證費用后,卻遭遇開發商逾期交房、逾期辦理產權證等問題。
在詢問雙方當事人代理律師有調解意愿的基礎下,陳太洪等法官調解人員多次與雙方當事人溝通交流,調解過程中,法官耐心傾聽雙方的陳述,為雙方分析案情,適時安撫雙方的情緒,通過釋法明理、言明利弊,解開雙方的心結,同意以調解的方式了結糾紛,為多宗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案件劃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亞中院不斷推進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升司法效率。制定《海南省三亞市中級人民法院“分調裁審”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建立訴調對接中心,將三亞市勞動爭議人民調解委員會等10個調解組織納入平臺,通過構建科學、精準、高效的案件流轉、訴調對接、均衡分案機制,確保案件繁簡分流、簡案快審、繁案精審。
不“破”不立
淘汰不良企業釋放市場活力
“感謝法官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才有了如今這個圓滿的結局。”11月15日,三亞中院立案庭成功調解了一起破產案件,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和舉措化解房地產風險,幫助困境企業擺脫危機,促進海南自貿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申請人王某梅因被申請人海南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未能按照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預售)》約定,未按時向其交房,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退還房款,于是申請依法裁定海南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破產重整。
為避免引發公司資金鏈斷裂、購房人退房潮等連鎖效應,形成“半拉子工程”,進而影響到項目內多戶業主的共同利益。立案庭法官調整辦案思路,先后多次與當事人溝通、協商,向其明法析理,為他們出謀劃策,最終通過訴前調解,雙方當事人就退還房款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這樣的做法既節約了大量的司法資源,又妥善化解房地產風險,還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得到雙方的高度贊揚和認可。
此前,三亞創立破產案件管理人援助資金制度,設立破產案件管理人援助資金,及時啟動資不抵債甚至無任何財產的空殼公司的破產程序,淘汰不良企業。市兩級法院還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署全省首份市級層面“不動產司法類登記業務受理授權合作協議”,通過開展不動產登記結果查詢業務,破產程序和執行查控系統的有效對接,推行網絡查找財產、拍賣,降低財產調查和財產處置的成本。
今年,三亞市兩級法院網絡司法拍賣案件82件,涉及拍賣標的物182件,成交52件,成交額1.21億元,標的物成交率73.24%,溢價率 44.33%。網絡發起財產(包括銀行賬戶、支付寶賬戶、股權、車輛、不動產等)查控11430次。共有破產案件26件,已結14件。其中申請破產12 件、申請清算3件、強制清算4件、進入破產7件。
為進一步優化全市營商環境、完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打通企業注銷瓶頸,三亞中院還先后與三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企業強制清算、破產清算所涉及的注銷登記有關問題達成共識,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海南監管局、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有限公司達成了《證券期貨糾紛訴調對接合作協議》,印發了《海南省三亞市中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費用援助資金使用辦法》《海南省三亞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設立破產案件審判專業合議庭的通知》。
多元化解糾紛
爭創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最便捷城市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今年1月,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揭牌,中心以《新加坡調解公約》為基礎,旨在促進國內外企業及客商有效地預防和友好地化解爭端,形成獨具三亞特色的多元化商事爭議解決機制。
前不久,中心受理了一件在委托事務推進過程中,某公司單方解除委托合同,雙方對后續服務費的支付產生分歧的案件。調解員把調解室分別“搬到”了雙方當事人的辦公室,經過認真研究和充分溝通后,調解員站在獨立、公正的角度將利害關系分別向雙方當事人進行剖析,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雙方同意由公司支付部分服務費,解除雙方簽訂的《委托合同》。
“這一案件體現了調解便捷、高效的特點,而調解員主動貼心的進行調解的工作方式,也體現出了商事調解在化解糾紛的多元機制中具有自身特色。”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主任汪印琪介紹,中心以爭創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最便捷城市為己任,積極探索調解模式,努力滿足各類多元化調解需求,破解商事解紛難題,從源頭預防和化解企業經濟領域矛盾糾紛,更好地發揮商事調解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與三亞兩級法院、涉外法庭加強合作,開通司法確認直通車,為糾紛化解鋪設快車道。
三亞中院建立訴訟、調解、仲裁“三位一體”有效銜接的國際商事糾紛化解機制,以海南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為主體,將訴訟、調解、仲裁三種爭議解決方式無縫對接,極大地便利外商、港澳臺投資者糾紛解決,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提供司法保障。該機制榮獲今年第二屆“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創新獎”二等獎。
原告劉某與被告戴維(美國人)是朋友關系,因被告向原告借款不還,訴諸法院。涉外法庭邀請國際志愿者,在向被告介紹我國法院的審理程序等、打消其顧慮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各方當事人調解,在國際志愿者的協助下,法官用英文全程進行調解,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涉外法庭目前有10名專家調解員,4名心理咨詢師(參與涉外家事案件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以及以英文、西班牙語、俄羅斯語為母語的3位外籍人士作為法庭的訴訟服務國際志愿者。
自2019年9月海南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掛牌成立以來,共受理各類案件1033件,結案868件,結案率84.03%。目前通過“三位一體”多元化解機制委托調解國內外案件共216件,調解成功92件,調解前置成功案件3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