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截圖

穴是人類最早的棲身之所,是孕育文明的地方。

在特殊的地質地理、氣候、水文等條件影響下,

海南發育出十分珍貴的洞穴資源。

分布于全省各市縣的大大小小百余個洞穴,

形態各異、各有特色,

散發著海南地理人文的獨特魅力,

為我們認識海南打開了一扇窗。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inanzhoukan

微博http://t.sina.com.cn/hainanzhoukan

換個姿勢“洞悉”瓊島 海南這些洞穴暗藏乾坤

三亞落筆洞遺址出土的穿孔石器。資料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蘇慶明

洞穴是人類最早的棲身之所,是孕育文明的地方。

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在特殊的地質地理、氣候、水文等條件影響下,發育出十分珍貴的洞穴資源。它們有的是重要的歷史遺跡,有的曾延續革命火種,有的是獨特的景觀資源。分布于全省各市縣的大大小小百余個洞穴,形態各異、各有特色,散發著海南地理人文的獨特魅力,為我們重新認識海南打開了一扇窗。

別有洞天 海南洞穴種類豐富

東方市境內的俄賢嶺腳下,有一個神秘的溶洞——俄娘洞。洞內曲徑通幽、鐘乳石林立,與周圍的熱帶雨林景觀相映成趣。目前,俄娘洞內正在施工,未來這里將作為俄賢嶺風景區的一部分面向游客開放。

僅數十公里外,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保由村附近的信沖洞,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巨猿等近20種哺乳動物化石,有力證明了海南島曾經生活著中國的國寶級動物。

這兩處洞穴均位于昌化江中上游,這一區域是我省喀斯特地貌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帶,以巖溶洞為代表的洞穴資源豐富。

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的皇帝洞。黃晶 供圖

海南自然風光秀美,但鮮為人知的是,海南洞穴種類、洞穴景觀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史文強等人發表的研究成果《海南省洞穴資源的主要特征及保護利用》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島發育有各類洞穴(群)共計百余處。

按成因劃分,海南島上的洞穴大致可以分為原生洞穴和次生洞穴。其中原生洞穴包括熔巖洞、崩塌巖堆洞,次生洞穴包括巖溶洞、海蝕洞等。例如,海口石山鎮一帶的仙人洞、臥龍洞等,為火山噴發后巖漿流動形成的熔巖隧道(洞);分布于東方、昌江、儋州一帶的洞穴,大都是在碳酸鹽巖基礎上形成的巖溶洞穴;文昌的七洲列島洞、陵水的南灣半島洞,均為在海水沖刷作用下形成的海蝕洞;三亞的小洞天、萬寧東山嶺上的華封巖洞,為地殼運動時大塊巖石堆成的洞穴。

萬寧山欽灣燕子洞。楊師忠 攝

從分布規律來看,海南島的洞穴主要分布于海南島四周,尤其是海口—三亞西線地區,洞穴數量較多。

史文強等人認為,與我國洞穴發育最為典型的西南地區(云南、貴州等地)相比,海南的洞穴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差距較大,但海南在較小的區域內集中分布有類型多樣的洞穴,并且發育十分典型,這在國內并不多見。

洞穴遺址 史前文明的誕生地

當人類祖先仍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時,如何最有效地維持生存,是他們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那時候的人們在野外生存,居無定所,有些生活在河流或湖濱的階地上,有些擇洞穴而居。因此,舊石器時代遺址的類型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兩類,即曠野遺址和洞穴遺址。

2012年,在昌江王下鄉錢鐵洞遺址中,考古專家采集到不少石制品和打制石器,包括石核、石片、手斧、刮削器等,這些文物表現出典型的華南礫石石器特征,其年代距今2萬余年。

“海南島最早的史前文化分布于昌化江流域沿岸洞穴和臺地上。昌化江流域是海南發現的最早有人類活動遺跡的地區,也是海南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的重要區域。”海南省博物館何國俊博士介紹說。

在距今1萬年前后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海南島的落筆洞先民已經掌握了較為成熟的石器打制和用火技術,并初步掌握了石器磨制技術。

“早期人類在洞穴安身是古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何國俊解釋說,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可不是隨便選擇的,比如山洞要有一定的大小與深度,能遮風擋雨適合群體居住;洞口要向陽,洞內溫暖、干燥、明亮;洞口要開闊,開口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容易出入,且不易有洪水灌入;附近要有水源等。

神秘空間 見證時代風云變幻

隨著時間的推移,洞穴不再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所。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洞穴依然留下了許多人類活動的痕跡,人們或登山探洞,尋找一份喧囂塵世外的靜謐,或入洞修行,體驗“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空隔離感。

位于萬寧市東山嶺第一峰西半山腰的華封寺石窟寺,建于唐代,由僧人雷真海在此開山修道,俗稱“華封寺”。洞窟為一天然石洞經人加工修砌而成,窟內未設龕和造像。千百年來,這里香火旺盛、訪客不斷。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的邁瀛村有一處仙人峒,古時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聚會。明萬歷三十八年,廣東副總兵鄧鐘在峒頂題刻“石室仙蹤”,讓這里成為府城一景。

革命戰爭年代,深藏在山嶺中的洞穴,見證了革命火種的延續。1931年到1932年,在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據地,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和重重包圍,紅軍戰士一度住進低矮潮濕的山洞里,靠挖野菜、摘野果充饑,經過8個多月的奮戰,最終成功突圍轉移。

位于儋州的石花水洞。資料圖

改革開放以來,洞穴作為一種景觀資源、科普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旅游企業開始將洞穴規劃建設成景點,開發出雨林探險游、研學游等相關旅游線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省一批景觀獨特的洞穴開始走入大眾視野。

三亞的大小洞天,奇石林立、海天一色,還有摩崖石刻景觀,成為一處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儋州石花水洞的方解石晶花等次生化學沉積物,形態各類、晶瑩剔透,在國內也屬上乘;儋州的龍門激浪景觀,為在玄武巖基礎上受海蝕影響形成的一處穿洞,寬21米,高9米,潮水襲來,聲鳴數里,蔚為壯觀;東方石田神洞發育的規模龐大的石梯田,在約150平方米的范圍內形成60余級石壩,曾被評為全國第二大石梯田。

部分海南洞穴

海口:仙人洞、臥龍洞、火龍洞、七十二洞

三亞:落筆洞、小洞天

儋州:石花水洞、觀音洞、龍門激浪穿洞

東方:俄娘洞、獼猴洞、石田神洞、雅隆洞

昌江:皇帝洞、錢鐵洞、信沖洞、地下宮、棋子灣海蝕洞

保亭:千龍洞、仙女洞、蟠龍洞

萬寧:華封巖洞、紅軍洞、大洲島海蝕洞、山欽灣燕子洞

文昌:七洲列島海蝕洞

陵水:南灣半島海蝕洞

三亞落筆洞:地下之水“溶”出人間仙洞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三亞,除了擁有旖旎的自然風光,還有不少歷史文化遺存。而落筆洞遺址,則是其中一顆璀璨明珠。

落筆洞位于三亞市吉陽區落筆村東面落筆峰南側崖壁下,因洞內有巨大的鐘乳石垂吊形如懸筆而得名。遺憾的是,如今“懸筆”僅留下半截。1992年至1993年,考古人員兩次對落筆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大批珍貴文物,讓落筆洞成為三亞乃至海南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地下之水“溶”出人間仙洞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驅車來到落筆峰下探訪落筆洞。這里目前尚未正式對公眾開放,記者說明來意后,經安保人員允許,從臨時入口進入抵達洞口。

明正德《瓊臺志》記載:“石峰獨聳,高數十丈。中有石洞,俗傳有僧于此坐化。又有懸石,擊之如算。高處一石門,有萬馬首。入其中,有二石,形如懸筆,筆尖水滴不斷。”這段話描寫的正是落筆洞。

據了解,落筆峰系燕山運動的產物,即由于地殼深處的物質上涌形成擠壓,導致石灰巖層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落筆峰便是巖層上升形成的地貌。落筆峰山體還處于地下時,地下水溶蝕石灰巖,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洞穴,特別是處在深保水帶下,溶洞不斷擴展其空間。隨著山體的抬升,溶洞逐漸脫離深保水帶而接近淺水層,其形態繼續演化。

落筆洞的摩崖石刻。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攝

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三亞落筆洞遺址》一書提到,落筆洞露出地表之后,在它形成的早期,其西南側的巖壁已生成了若干裂縫或小穴,其后,受雨水溶蝕等因素影響,裂縫、小穴隨之擴大,加之洞壁巖塊崩塌等,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景觀。

位于落筆峰西側的落筆村是一個黎族村落,蒲亞卡就出生在這里,現在他是落筆洞遺址的一名管理員。他說:“過去,落筆峰附近的村民把落筆峰稱為‘神山’,把落筆洞稱為‘仙洞’,他們去洞中燒香祈福,希望心想事成。”

兩次發掘探尋文明之光

如今已年逾花甲的孫建平,見證了落筆洞遺址的發掘保護過程。1992年7月,在三亞市博物館工作的孫建平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文博專業學成回來,開啟了27年的文博工作生涯。

同年3月,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師的帶領下,該校文博班部分學員到三亞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實習,復查落筆洞是實習任務之一。“在帶隊教師的指導下,我們在洞內灰色膠結層斷面上采集到5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少量鹿、豪豬、龜、鳥類等脊椎動物化石。”談起當時的情景,孫建平至今仍難掩興奮。

三亞落筆洞入口處。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攝

據了解,當時海南省文化廳文物保護管理專業人員將這5枚人類牙齒送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鑒定,結果顯示其屬于晚期智人牙齒,距今一萬余年。“這些考古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媒體鋪天蓋地進行報道。”孫建平說,1992年12月,海南省博物館、三亞市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組建了考古發掘隊,對落筆洞進行了為期3周的科學考古發掘。

“除出土包括亞洲象化石在內的一批動物化石外,最重要的是再次出土了8枚人類牙齒及其石、骨、角制品等生產工具。”孫建平說,1993年10月至11月,考古發掘隊開展第二期發掘工作,又出土了華南虎下頜骨化石,新發現了鹿、豹、豺等哺乳動物化石。

經科學測定,專家們認為落筆洞相關遺存距今約一萬年。也就是說,在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落筆洞遺址對于研究海南古人類活動狀況、來源分布、繁衍變遷,以及人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摩崖石刻講述人文往事

參觀落筆洞,不難發現巖壁上的摩崖石刻,這些長長短短刻入巖石的文字,是古人留下的人文印記。

在落筆洞洞口處,巖壁上“落筆洞”三個大字十分顯眼。1982年初,三亞市文物普查工作隊對落筆洞進行調查,何擎國等人發現“落筆洞”三字的右邊有“至元癸未”四字,左邊有“維山”等五字。但“維山”下面的三個字模糊難辨。

落筆洞遺址出土的角錐。資料圖

這三個字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何擎國對其進行拓片后,仔細研究。“我在正德《瓊臺志》中發現,‘云從龍號維山道人’,而題字的時間‘至元癸未’又與云從龍到海南平定叛亂的時間相符。那模糊的三個字,依次是繁體的‘云從龍’。”何擎國說,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游覽落筆洞,他們在此吟詩作賦,鐫刻摩崖。據了解,落筆洞巖壁上共有七處詩詞題刻,而最早的題刻,是宋代游寓詩人倭倭才的詩《落筆峝》:“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煙鎖霧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繞四周。”

落筆洞的書香氣還曾吸引文人在此駐留。明代崖州飽學之士紀剛正在落筆洞內修建書院,并在此講學,希望借助落筆洞“神仙落筆”的靈氣,為國家培養人才。他寫下的“化工造筆是何年?頓在窮荒絕島邊。筆下煙云常自起,想因多是濟元元”,也刻在了洞壁上。

三亞文史專家周德光在《來自人文落筆洞的感悟》一文中對落筆洞的題刻進行了解讀,認為這些詩歌狀寫巖洞大觀、實寫生態環境、描繪石景、抒寫文化氣象、表達流連忘歸之意,內涵十分豐富。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筆洞遺址的保護管理備受關注。目前,三亞已編制《三亞落筆洞遺址保護規劃(2020-2030)》,還擬定了《三亞落筆洞遺址保護管理條例》(草案),以更好地保護落筆洞遺址。

鏈接

錢鐵洞

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錢鐵村旁錢鐵山半山腰,高約12米,寬約20米,深約60米。分上、下兩洞,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生活遺址。考古人員2009年在洞中地層發現少量打制石器,2012年在洞中發掘和采集了近百件精制石器。該洞穴遺址對于研究海南古人類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信沖洞

位于昌江七叉鎮保由村西南約2公里的混雅嶺南面峭壁上。考古人員在洞頂的裂隙堆和幾個支洞中發現了動物化石,包括靈長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嚙齒目、爬行目等。經測定,動物化石年代距今40萬年,洞穴內堆積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信沖洞遺址是我省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

文字整理/李艷玫

石頭還能“開花”?快去儋州這座“南國奇洞”一探究竟

儋州石花水洞地質公園內景。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

溶洞,是珍稀的地質遺跡,也是珍貴的景觀資源。位于儋州市的石花水洞享有“南國奇洞”和“神奇的地下藝術宮殿”之美譽,洞內的“一石二花”(卷曲石、文石花、方解石晶花)全國罕見,不僅吸引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前往開展科研調查,也引來了八方游客。石花水洞究竟美在哪兒奇在哪兒?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這個神奇的洞穴探秘。

“海南第一洞”

發現始于一場意外

海南石花水洞地質公園位于八一總場英島山,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該地質公園內有多種地質遺跡,包括洞穴、地下河、石林、山體地質剖面等。其中,石花水洞最具觀賞價值。

得知記者來意,導游陳婷熱心當起了義務講解員。沿景區步道往上走,遙望英島山,山峰并不高,肉眼可見巖石上明顯有開采留下的痕跡。正當記者疑惑時,陳婷作出了解釋。“石花水洞發現于1957年的一次采石,它的洞體藏于地下40米至50米的位置,在開采前完全處于封閉狀態。”

石花水洞中的文石花。受訪者供圖

石花水洞被發現后,人們停止了在這一區域的采石活動。此后數年間,不少專家學者慕名到此進行考察調研。1988年1月17日,省地質礦產局有關人員考察了這處洞穴,認定此洞為“海南第一洞”,直至200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對石花水洞進行地質遺跡調查與評價,并提交了申報省級地質公園的材料,海南石花水洞地質公園才應運而生。

石花水洞的發現,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進洞參觀,見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樣能收獲不少驚喜。跟隨導游的腳步,記者從石花水洞游覽入口進入洞內,仿佛踏進了一個地下宮殿。

探尋鎮洞之寶

“一石二花”生百媚

石花水洞由旱洞和水洞組成,總長約5000米,其中旱洞長約2000米,已開發650米;水洞長約3000米,已開發350米。旱洞內有鐘乳石、石筍、石柱、石旗、石瀑布、石舌、輝銻礦晶簇、水晶石晶簇等,尤其是“一石二花”即卷曲石、文石花、方解石晶花,堪稱鎮洞之寶。

洞口光線較暗,沿著狹窄的甬道曲折前行,頓生一種與世隔絕之感。不一會兒,五彩斑斕的燈光亮起,洞內鐘乳石的各種形態被立體生動地呈現出來,它們或“亭亭玉立”,或“從天而降”,有的似狐貍,有的似壽星,有的似仙女,栩栩如生。

石花水洞聚寶盆——方解石晶花。受訪者供圖

“我們看到的石筍、石幔、石旗和壁流石等為次生化學沉積,水滴石和流石類,在洞內廣泛分布。”陳婷告訴記者,為使這些鐘乳石更具觀賞價值,景區在溶洞內安裝了多彩燈具。

沿著甬道往更深處走去,抬頭一看,洞頂有形似潔白花朵的沉積物“綻放”,模樣精致漂亮。

“這是文石花,分布在石花水洞的上層洞道,由非重力水作用形成,葉片如毛發般細密,非常珍貴稀有,在全國很少見,目前海南僅石花水洞有。”陳婷說,除了文石花,洞內的卷曲石也極為寶貴,形如其名,與其他沉積物不同的是,卷曲石向左、向右不規律生長,非常特別。

“太漂亮了,我在北方也游覽過許多溶洞,但今天還是第一次看到文石花。”此時,一群游客的驚呼打破了洞內的寧靜。游客王淑芳來自北京,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參觀石花水洞,來之前在網上查過資料,但現場親眼看見文石花仍感到十分驚艷。

650米旱洞并不長,但走起來卻要經歷“九曲十八彎”,越往里走空氣濕度越大,地面也變得濕滑起來,游客們不得不放慢了腳步。“叮咚,叮咚……”聽到水流聲,這便預示著已走到旱洞盡頭,前方是水洞。很快,一條地下河出現在眼前。

河道蜿蜒曲折,船夫嚴南光靈活地劃著船前行,乘船靜觀洞景,亦頗為有趣。這時一串黑影從眼前掠過,在你尚未完全反應過來時,它們已停在了洞壁上。

“不用怕,是蝙蝠。”嚴南光淡然處之,作為景區的船夫,他每日多次在地下河上劃船,早已習慣了小家伙們的“調皮”。蝙蝠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目前它們是石花水洞內的主要野生動物。

借助科技手段

地質遺跡“穿”上保護罩

海南石花水洞地質公園分布著以洞穴為主的多種地質遺跡,它們記錄著大自然的演化進程,十分珍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復制、不可移動的特點。正因如此,旅游開發必須正確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進行旅游開發,地質遺跡會有受到損壞的風險。”海南石花水洞地質公園總監洪莉云坦言,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如觸摸或摳挖洞壁都會對地質遺跡造成破壞。該景區一直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經營理念,既保護好地質遺跡,又讓游客觀賞到自然奇觀。

儋州石花水洞地質公園,一名男孩在體驗“步步驚心”項目。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該景區自開業以來,堅持從科普講解入手,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學習了解地質知識,增強游客保護大自然、愛護不可再生資源的意識。同時,在洞內安裝防護網、玻璃保護罩,防止游客觸摸敲打洞壁,給地質遺跡以“硬”保護。科學調控洞內溫度、濕度,為保護地質遺跡創造有利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石花水洞內采用冷光源,減少洞內景燈、路燈開啟時間,降低燈光對洞穴環境的不利影響。洞內還安裝了3臺監測儀,方便專家對洞內環境變化情況進行跟蹤監測。

鏈接

俄娘洞

位于東方市境內俄賢嶺主峰東北面半山腰,內有三個石廳。洞內四壁分布著許多鐘乳石。該洞在很長時間內不為外人知曉,抗戰期間,曾有村民前往洞中避難。2019年,我省正式建立海南俄賢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俄娘洞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獼猴洞

位于東方市境內獼猴嶺上,洞內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洞口周圍的山脊分布著油楠、子京、青梅等大樹。前洞廳里石筍叢生,石像林立,形態各異,有的似獼猴,有的似雄獅,有的似猛虎,有的似飛馬,有的似臥羊。

千龍洞

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毛感鄉境內,因附近的千龍苗村得名。洞口寬20多米,高30多米,全長約400米,內有“龍門廳”“龍王殿”“凱精門”三個大洞廳和一條長20多米的曲折廊道。各廳互相連通,大小不一,最大的洞廳長約50米,寬30米。洞里有一條蜿蜒的小溪,流水潺潺。

文字整理/羅安明

海口“七十二洞”——“地下王國”妙趣多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海拔僅222.8米的海口馬鞍嶺火山口,是瓊北的至高點。每天,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沿著步梯走進這座已沉寂約1.3萬年的休眠火山,探尋神奇的自然景觀。其實,在火山口周邊,還分布著不少火山熔巖洞、熔巖隧道,就連常年生活在海口的人也并不知曉。

由于火山爆發引發巖漿運動,海口火山口周邊地下形成了許多熔巖隧道(洞)群,被地質專家稱為“天然的地下火山巖洞博物館”,這種地貌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隧洞一體”。據統計,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有熔巖洞72個、熔巖隧道30多條,構筑起一個神奇的“地下王國”。

石山“七十二洞”探幽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榮堂村是一個普通的瓊北村落,因為一處叫“七十二洞”的洞穴,這里常有探險者到訪。洞穴的位置很隱蔽,沒有輔助工具很難找到。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借助導航“按圖索驥”來到了“七十二洞”入口處,只見洞口有一塊石碑,上刻有“七十二洞熔巖隧洞保護區”字樣。

“七十二洞”內的巖壁。

站在洞口往里看,洞內漆黑一片,而步入其中一小段,又可見溝壑萬千、怪石嶙峋。據了解,相較于我省的喀斯特地貌溶巖洞,火山熔巖隧道(洞)縱深長,但高差較小,隧道中落差大的地方通常被稱為“洞”。“七十二洞”其實是指這里有眾多的熔巖隧道(洞),而并非一個具體的數目。

《海口火山第四紀火山隧道研究》一書記載,記者所見到的“七十二洞”熔巖隧道天然出露,完整清晰地展示出熔巖隧道的演化過程,能為研究熔巖隧道的形成、演化、消亡提供重要依據,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根據“七十二洞”展布特征判斷,其熔巖流來自東側的玉庫嶺。

熔巖親吻過的大地

熔巖隧道(洞)的形成機制復雜,受地形、巖漿黏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其形成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火山噴發出的巖漿在溢出流動過程中,表層散熱冷卻快先固結為玄武巖殼,中下部散熱較慢,繼續保持較高的流動性,當內部熔巖沖出前緣限制,出現流空,便會形成熔巖隧道(洞)。

位于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榮堂村的“七十二洞”入口。

熔巖隧道多分布于玄武巖臺地,是具有科研價值和旅游價值的火山地質遺跡。20世紀30年代,熔巖隧道開始作為洞穴的一種重要類型成為地質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如今國際上關于熔巖隧道的研究已涉及多個方面。

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位于海口市西南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全新世休眠火山群之一。這里分布著40余座火山,火山群大致沿西北至東南向斷裂帶分布,為典型的火山-玄武巖地貌。這是一片火山熔巖親吻過的大地,巖漿運動造就了一個奇妙的“地下王國”。該火山群周邊分布的熔巖隧道(洞)群規模大、數量多,比較典型的有“七十二洞”、仙人洞、火龍洞和乳花洞等。

已查明的30多條熔巖隧道長度、復雜程度不盡相同,有的呈管狀,有的呈直簡狀,有的呈多層狀,分分合合,形成縱橫交錯的熔巖隧道網絡。而在地下和植被密集覆蓋的區域可能存在更多不為人知的熔巖隧道。

洞中榕樹破“天窗”而出

就在記者采訪拍攝的間隙,一個六口之家來到了“七十二洞”,他們進入洞穴內部,打算一探究竟。

“七十二洞”由多條熔巖隧道交匯而成,因隧道多處塌陷而被分割成數十段而得名。據了解,“七十二洞”熔巖隧道全長780余米,主洞高3米到4米,寬度約20米,內部景觀十分豐富,有縱橫交錯的熔巖隧道系統,有洞頂局部塌陷形成的“天窗”,以及由兩個“天窗”之間殘留部分構成的“天生橋”,有由洞頂巖塊崩落在洞底堆積構成的“巖堆”,還有由一長條熔巖隧道整段陷落而形成的“塌陷谷”。陽光沿著“天窗”射入漆黑的洞穴內,洞內豁然開朗,觀賞性極佳。

“七十二洞”內因熔巖隧道頂部塌陷形成的“天窗”景觀。

“七十二洞”的美與奇遠不止這些。熔巖隧道在形成的過程中同時受到熱侵蝕、熔巖流自身重力、生物作用等因素影響,還會形成凹槽、石裙、裂縫等景觀,其中熔巖鐘乳石千姿百態,在國內難得一見。熔巖鐘乳石是熔巖隧道洞頂或壁上常見的各種呈鐘乳狀的礦物結構,其形態主要有乳狀、刺狀、葡萄狀、舌狀、管束狀、石幔狀、珊瑚狀等。

令人稱奇的是,“七十二洞”內生長著不少植物,洞頂坍塌下來的巖石碎塊混合了大量土壤。坍塌堆積物上大都長著花草樹木,其中以生命力頑強的榕樹最為常見。榕樹在坍塌堆積物上長大后,穿過洞頂的“天窗”以獲取更多陽光,其氣根垂于“天窗”兩側,遠觀宛如“蛛絲垂簾”。

“仙人洞——七十二洞”隧道群點體長度近2700米,洞內最大高差近8米,整體規模為國內之最。洞中的熔巖鐘乳石、熔巖石筍、熔巖石枝、熔巖板、熔巖石樁等種類豐富,蔚為壯觀。

目前,這些火山熔巖隧道(洞)還沒有被開發成旅游景點,但仍有許多人慕名前去參觀。洞中景觀雖美,卻也暗藏危險。在榮堂村村口,一塊警示牌寫著:“七十二洞”熔巖隧道,存在落石、滑坡、塌陷等危險情況。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洞內經常落石,且形態結構復雜,容易迷路,深入其中探訪需慎之又慎,建議游客在洞外 “打卡”。

鏈接

仙人洞

位于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榮堂村北側,實測長度403米,洞頂最高處近8米高,是海口火山隧道群中最長的熔巖隧道。洞內有縱向的邊槽、巖階、繩狀流紋等熔巖流動留下的痕跡,分布有氣洞。

乳花洞

位于海口包子嶺混合錐北東側山腰處,主洞實測長78.7米,兩個支洞實測長分別為41.7米和19.2米。洞中有形態各異的熔巖鐘乳石和熔巖刺,有蝙蝠和小型爬行動物棲居其中。

火龍洞

位于海口包子嶺混合錐北東側山腰處,為具有上下和左右雙層結構的熔巖隧道,實測長度56.2米,洞頂最高處5米多高。洞底有一池清水,水滴自高處落下,叮咚作響。

文字整理/羅安明

標簽: 海南 洞穴 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