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五指山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共同舞節奏鏗鏘有力、動作相對粗獷簡單,而青少年又是非遺傳承中“斷層”的一代,五指山市文化館根據這一特點,將黎族共同舞改編成課間操,將非遺文化帶進校園,融入青少年的校園生活中,這讓五指山市的非遺傳承又有了新的形式。
11月21日下午,動感的音樂響徹市一小操場上空,一群身穿有黎錦元素服飾的學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整齊地跳著課間操,而他們跳的正是根據五指山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共同舞改編而成的一套6節的非遺版課間操。
市一小體育教師組 組長 王進炳 :前期我們也派體育老師和音樂老師去跟文化館學習五指山市黎族共同舞課間操,我們會在體育課,還有大課間之間教學生,我們要全部推廣,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全部推廣。
改編后的黎族共同舞課間操改變了傳統課間操在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讓課間操也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也讓課間操更好地發揮強身健體的作用。
市一小五年級學生 楊靜涵 :我十分喜歡這個黎族共同舞課間操,因為它節奏感強,動作好看,而且十分具有黎族的民族特色。
據悉,今年2月份五指山市文化館特邀專家老師深入到毛陽鎮進行采風,歷時九個月完成創作,市一小作為試點學校,經過半個多月的練習,同學們已基本做到節奏穩定,動作嫻熟。下一步,市文化館還將聯合市教育局在全市各中、小學校中推廣黎族共同舞課間操。
五指山黎族共同舞課間操 編導 陳一林:黎族共同舞課間操我們主要的宗旨是好看、好記,達到一個健康鍛煉的目的,讓我們的中小學生能夠在學習課間操的同時,將我們的非遺項目黎族共同舞也進行一個學習,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
改編之后的非遺版課間操寓教于樂,更容易被中小學生接受和學習,無形中就擴大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學習到了這些燦爛的傳統文化,也讓少數民族的獨有技藝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