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通訊員 趙慧陽
“我以前不愛噴香水,現在就經常用了,不然人家說我不像香飲所的科研人員呢!”11月22日,今年51歲的唐冰風趣地和海南日報記者說。
唐冰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香飲所)所長,他所說的香水,是香飲所研發轉化的科研成果之一——胡椒香水。
香料飲料作物本是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小作物”,許多品種在海南甚至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種植。但是近年來,中國熱科院香飲所科研團隊圍繞“香草蘭、胡椒、咖啡、可可”四大經濟作物進行科研攻關,共獲發明專利86件,實用新型專利19件;開發出香草蘭酒、香草蘭香水等科技產品22種;興隆咖啡等科技產品 11種;青胡椒、胡椒香水的科技產品9種;黑巧克力、可可椰奶等科技產品13種等。
這背后的力量,是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大背景下,科研團隊多年厚積薄發,燒起的“三把火”。
引才留才是“第一把火”。中國熱科院香飲所位于海南省萬寧市興隆熱帶植物園。白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給這里添了許多熱鬧,但是夜晚的寂靜也在挑戰科研人員的毅力與堅持。
為什么科研人員能在這里扎根?為什么小小的科研院所能出現這么多科研成果?
“科研前輩為后人‘栽樹’,幫助年輕的科研人員在團隊中找到自身定位,所以大家愿意留下來。”這是香飲所可可研究專家秦曉威博士的感受。
秦曉威所說的“栽樹”,正是多年來香飲所科研前輩解決了特有香料飲料資源從無到有“卡脖子”的問題。香飲所不斷收集引進1800多份種質資源,建立了國家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種質資源圃。目前,該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系統研制了胡椒、咖啡、可可、香草蘭等作物資源描述規范、數據質量控制規范和數據標準,系統評價種質資源600多份,篩選優異資源68份;選育新品種11個;培育新興產業3個,為年輕科研人員后續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海南自貿港不斷探索制度創新,推進科研領域“放管服”,《海南省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政策》《海南省科技領域制度創新工作方案》等措施陸續落地,大大為科研人員“松綁”。
加大科研經費支持,正是香飲所燒起來的“第二把火”。2020年,香飲所香料飲料研究專家郝朝運牽頭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特色熱帶作物產業鏈一體化示范”,申請到一筆957萬元的專項資金資助。“近年來,重大項目科研扶持資金盤子大了、科研人員自主權多了、申請經費不用層層打報告了,就連一些儀器設備、基礎建設都有專項資金扶持。”
除了專項經費支持,香飲所還通過打通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反哺科研,將每年利潤的15%反哺科技創新。
“香飲所創立‘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科普示范’三位一體的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創辦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海南興科熱帶作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科公司)承接加工產業,創建的國家AAAA旅游景區‘興隆熱帶植物園’開展休閑農業旅游與科普教育,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的商品與市場對接銷售,完成了產業鏈的閉環,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60多億元,成為熱帶特色作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樣本。”中國熱科院研究員譚樂和表示。
人才留住了、資金到位了,如何鼓勵科研人員勇于創新是香飲所燒起來的“第三把火”。
譚樂和表示,科研工作不倡導失敗,卻允許失敗。“好比要制作一個杯子,我們在科研立項前已經做好頂層設計,同時設計好杯蓋、把柄等各部件由誰來負責,中途即使走了彎路,也有動力堅持下去。”
日前,又一捷報傳來:中國熱科院香飲所熱帶香料飲料科技創新團隊獲得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聯合頒發的“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
“香飲產業如胡椒等本來是‘下廚房’食物,經過產業鏈提升,如今也能‘上廳堂’。未來,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推動下,香料飲料產業還將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將繼續利用科技的力量,支撐香料飲料小作物發展成大產業。”唐冰說。
(本報萬城11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