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文“寶”光影丨省保——海口邁瀛村石室仙蹤摩崖石刻——仙人峒邊訴傳說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走進海口市瓊山區邁瀛村,很容易被這里的市井氣息所吸引。這個位于美舍河畔的村莊,地理位置絕佳,有750多年歷史。該村還有一處石室仙蹤摩崖石刻,頗具神秘色彩。
11月19日,在村民的指引下,海南日報記者找到了石室仙蹤摩崖石刻。腳踩平地,眼前卻巨石聳立。“石室仙蹤”四字就被刻在巨石之上。所謂石室,其實是巨石中間的一處空間,被村民稱為仙人峒,又名紫霞洞。如今,仙人峒邊藤蔓衍生,巨石表面長出翠綠的青苔,為這處文物增添了幾分綠韻。
石室仙蹤摩崖石刻。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邁瀛村村民李列山今年已經80多歲,飽讀詩書的他說起石室仙蹤摩崖石刻滔滔不絕。“石室仙蹤珍寶洞,惠庵寫刻鄧鐘翁。金龍蒼屹走七里,玉帶橋頭奔武功。冬季霞飛虹艷麗,夏天花綻氣香濃。黨員洞內藏身處,得道玉蟾笑臉紅。”這首《邁瀛村仙人峒》,便是李列山的作品。
作為海南已發現的三個仙人峒中的一個,為邁瀛村仙人峒題字“石室仙蹤”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瓊州副總兵鄧鐘。李列山說,題字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1608年,“鄧鐘來到這里,看見這里有山有水,人民生活富足。又有傳說,宋朝道教南宗的主要代表人物白玉蟾北上仙游前,曾在此峒中修煉,鄧鐘認為這里是一處風水寶地,就在洞口上方題‘石室仙蹤’四字。”
作為常駐地方的高級武官,鄧鐘對此地頗為喜愛。李列山說,鄧鐘十分懷念過世的妻子,命人在仙人峒前修建了嬴惠庵,并豎起《嬴惠庵記》石碑,以紀念亡妻。《民國瓊山縣志·輿地志》對仙人峒的記載也提到:“萬歷間,副總兵鄧鐘建嬴惠庵,買田供祀,勒石題景,豎有碑記……”
只可惜,歷經風吹雨侵,嬴惠庵早已倒塌,早些年還能看到的幾十厘米高的圍墻,如今也被夷平。
和仙人峒有關的故事還有很多。李列山回憶,在海南島解放前,有個叫李人煊的共產黨員白天躲在洞里,晚上到村里宣傳革命思想。“國民黨軍為了抓到李人煊,把他的妻子抓去打了個半死,妻子也不肯透露李人煊的行蹤。”
仙人峒旁的一處古墓保護碑。 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1978年,有兩個人看上了仙人峒的這塊大石頭,嘗試用工具將石頭鑿開,拿去賣錢。沒等他們動手,李列山的母親薛妚源叫來幾位村民,趕走了這兩個人。
如今,盡管已無人再行破壞之事,但村民們仍然希望仙人峒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為了保護仙人峒,李列山和原瓊山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做過不少工作。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行動——2017年6月至9月,受海口市文物局委托,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石室仙蹤”及相關遺跡進行了考古發掘。2017年12月,海口市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新鄉市吉金文物修復中心開展“石室仙蹤”兩處摩崖石刻的保護性清洗修復工作,2018年7月完成摩崖石刻的脫鹽、加固、表面防護等石質文物修復工作。
去年,石室仙蹤摩崖石刻被列為海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立了起來,讓仙人峒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