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紅樹林保護,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提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起草了地方標準《海南省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近日由省市場監管局發布,向社會征求意見。
據介紹,海南島擁有我國種類最豐富、發育最好、最高大、最古老的紅樹林。近年來,海南在紅樹林保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問題,迫切需要開展針對性的修復措施。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至2025年,海南要營造紅樹林200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3200公頃。而目前海南紅樹林生態修復存在頂層設計不完善、技術誤區等問題。
此次地方標準起草,通過對海南島紅樹林保護、管理及修復現狀的調查,結合國內外紅樹林修復的經驗教訓,吸納世界紅樹林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制定了紅樹林濕地修復技術規程。該標準堅持生態優化、保護優先的原則,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修復作為評價紅樹林修復成效的重要依據;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修復原則,大幅度降低修復成本與修復后維護成本;并按照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典型性、稀有性或脆弱性及受損程度等,分門別類,確定修復目標、修復策略與修復技術。
該標準還將生態修復后的跟蹤監測及修復成效評估納入修復內容,將人員培訓尤其是修復設計與施工人員的培育、公眾教育等納入修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