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這是我工作過的最干凈的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和污染大幅度減少,太讓人省心了。”10月28日,在海口市江東新區東寨新居二期項目施工現場,建筑工人余正海一邊作業一邊感慨。

能讓一個在建筑行業工作近30年的工人如此評價,得益于該項目采用的裝配式建造方式。

以往,因施工造成的垃圾、廢氣、揚塵、噪音等污染,一直是建筑工地難以避免的問題,而建筑垃圾的污染尤為嚴重。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大量建筑垃圾被隨意傾倒堆放,對土壤、水質、空氣造成污染不說,還存在火災等安全隱患。

對正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南來說,該如何解決建筑垃圾帶來的難題?

在澄邁縣一家裝配式建筑工廠里,工人正在加工預制構件。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改變“老三樣”

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應用,減少了揚塵、泥沙、噪音,從源頭減量建筑垃圾

“這條路這么干凈,能看得出里面實際上有一個工地嗎?”站在江東新區紅林路臨近東寨港大道路段,市民符葉指著一條無名小路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這條路的深處就是東寨新居二期的項目施工現場。“以前工地施工時,渣土車、建筑垃圾車進進出出,馬路上難免會掉碎屑。現在這工地就處理得很干凈。”符葉說。

實際上,很多人對工地的認知還留有“臟亂差”的印象——空氣中彌漫的揚塵、四處掉落的泥沙和不絕于耳的噪音,似乎是傳統建筑工地不可避免的污染“老三樣”。

“但是裝配式建筑改變了這一切。”東寨新居二期項目負責人楊愛琦說,該項目工地是以裝配式建造為基礎打造的“智慧工地”,不僅要生產質量,更要環保施工。

“裝配式的建造方式不僅效率高,而且揚塵少,開挖土方也不像過去那樣蠻橫,現場也注重管控裸露土地,不會產生到處都是沙土的現象。”楊愛琦說,裝配式建筑帶來建造工藝的變革,讓“老三樣”大變樣——蓋房子如同搭積木,在工廠里成批、成套地預制房屋構件,然后把構件運到工地一一裝配起來,樓房就建成了。

“大量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大幅減少了施工現場的噪音和空氣污染。”江東新區電白雅居項目同樣是裝配式建筑,項目經理謝成說,項目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盡可能把工地的污染降到最低。

從源頭開始減量,是海南遏制建筑垃圾污染的一大舉措。

據海南日報記者了解,海南已將裝配式建筑應用和推廣列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四大標志性工程。2020年,全省采用裝配式建造的項目面積達1100萬平方米,占全年新建建筑的比例超30%,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約22萬噸。

還未應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傳統工地,只要采取適當的治理措施,也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家住海口五指山路的何女士最近發現,附近的工地沒有那么多揚塵了,家里開窗一整天,家具也很干凈,不似以往沉積很多灰塵。

海南日報記者在該工地看到,施工方按照我省建筑工地的環保施工要求,在項目出入口設置了車輛沖洗區,在工地圍擋上裝噴淋降塵系統,硬化施工道路,要求渣土車輛密閉運輸,采用濕法作業進行土方開挖……種種措施令工地揚塵大幅減少。

此外,海南自2017年試行的《海南省商品住宅全裝修管理辦法》要求,在2017年7月1日(含)后取得施工許可證的商品住宅工程,應按綠色建筑及其裝配式建造的要求實施全裝修。自該辦法試行以來,海南全省實現建筑垃圾減量約150萬噸。

采用傳統建造方式的工地,容易產生建筑垃圾、廢氣、揚塵、噪音等污染。本報記者 袁琛 攝

破解“貓鼠游戲”

強化部門間協作配合,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以制度約束隨意傾倒行為

近年來,海南城鄉發展日新月異,老舊小區改造、新房裝修、商務樓宇擴張、道路建設、鄉村振興……各地開發建設需求源源不斷。盡管海南正在深入推廣裝配式建筑,但新舊工藝、理念的更迭需要時間——2020年全省新建的建筑里,仍有相當一部分采用的是傳統建造方式。

海南日報記者從省住建廳等相關部門了解到,2020年,海南建筑垃圾產出量約為1518萬噸——由此帶來的建筑垃圾污染問題依然嚴峻。

10月中旬,有海口市民向媒體投訴:在海甸島碧海大道附近,有人隨意傾倒建筑垃圾。海南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成堆的垃圾雜亂地堆放在路邊,其中既有塑料布、玻璃碴、舊家具等廢舊物品,也有混凝土碎塊、木板等建筑垃圾,前后綿延近20米,有不少垃圾還浸泡在污水里。

“這些建筑垃圾在這里堆了兩三個月。雨天污水橫流,晴天粉塵到處飛。”附近居民鐘先生說起這些語氣充滿了厭惡,“各種垃圾堆積在一起,會生出大量的細菌、微生物,嚴重的會影響大家的健康,粉塵還會污染空氣。”

今年8月,在海口丘海大道延長線智海攪拌站附近,也出現了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的情況。在“破窗效應”的帶動下,一些生活垃圾也被隨意丟在此處,形成了令人側目的市容污點。

該如何遏制建筑垃圾隨意傾倒的現象?

“屢禁不止,清理了很快又有人倒。只要有一個人倒,別人就會跟風。”在海口碧海大道一小區外有個建筑垃圾堆放點,該小區物業人員林大海說,當他們發現有人往此處傾倒建筑垃圾時,只能報警或投訴到相關部門,但由于該堆放點位于小區物業的管理范圍,投訴后的垃圾清理工作還得物業方來承擔,這大大增加了小區的維護成本,令他們頭痛不已。

如何禁止建筑垃圾隨意傾倒,也是不少基層執法人員的煩惱。

“和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的大車打交道,就像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海口市美蘭區一名綜合行政執法人員說,“我們接到群眾的舉報趕過去時,人家已經倒完垃圾跑了。我們蹲守在周圍,人家就不來,很難抓現行。”

盡管被動,但10月下旬,該執法人員還是將一名正在傾倒建筑垃圾的大車司機抓了個現行。“我們只能讓他自己找人清理干凈。”該執法人員說,按照相關制度的規定,他們會限時要求責任方先清理垃圾,如果限時完成不了,再采取行政處罰,即執法方先墊錢找第三方清理,再對責任方進行罰款,“基層的執法力度有限,很難約束這類行為,應該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讓這一現象得到長效化的治理。”

如這名執法人員所希望的,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為了長效化治理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拋撒等行為,我省開展了一些嘗試。

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建立健全監管體制機制,強化部門間協作配合,該局草擬了《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聯席會議制度》《海口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已經市政府專題會議研究通過,同時,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該局正加快推進出臺《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修訂)》《海口市固體廢物處理辦法實施細則》,將從制度層面,落實各職能部門及屬地的管理責任,構建建筑垃圾管理長效機制。

在完善規章制度的同時,今年9月1日,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聯合多部門開展為期3個月的集中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嚴管重罰相關責任單位,嚴防再次出現非法傾倒建筑垃圾行為,在此過程中逐步規范建筑垃圾的處置管理辦法。

目前,專項整治行動已全面排查海口9個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關停了2個不規范的收納點,并督促各區盡快建立1座至2座建筑垃圾轉運場或填埋場。

系統解決方案

加強資源化利用,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建筑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

在治理建筑垃圾污染方面,一些企業選擇從末端發揮作用。

2019年,陵水黎族自治縣提蒙鄉新建了一家建筑垃圾處理場。此處的粉碎生產線,設置了磚石料機械分選、破碎篩分、輕物質風選分離、除鐵及分揀等處理環節,能將鋼筋混凝土塊、磚石、碎瓷片等固體垃圾變成砂石骨料,可用于路基填充、鋪路或制成建筑材料等,實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為了不讓施工噪音及揚塵影響附近居民,該處理場采用三級沉淀方式處理洗車用水及除塵,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現場負責人陳新生介紹,目前建筑垃圾處理場一期項目每年能處理建筑垃圾約20萬噸,“我們將加大二期的投資,處理量將增加到每年50萬噸。”

目前,這類建筑垃圾處理場在海口、三亞等地也有布局。放眼全省、全產業鏈,海南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管理體系不完善、主體責任未壓實、分類收集不到位、運輸處置不規范、資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再生產品推廣使用不夠等矛盾問題依然突出。

為此,今年8月,參考內地城市的先進經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從壓實主管部門責任、加快建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開展源頭減量、通過聯動執法加強日常監管等9個方面,進一步做好全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

今年6月出爐的《海南省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十四五”規劃(2021-2025)》,提出了要深入推廣裝配式建筑;通過科學的施工管理方法,加強對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控制,減少建筑行業在生產、施工和拆除過程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加快海南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廠的建設,增加建筑垃圾消納量;鼓勵成立可循環可再生建材機構和聯盟,布局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推動海南省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體系的搭建;優先在市政公用設施和政府投資項目中使用具備推廣應用價值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類產品等具體措施,系統性解決建筑垃圾污染問題。海南從頂層設計,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建筑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全力以赴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打造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

融媒·延伸

什么是綠色建筑

總策劃:曹健 陳成智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招志云 王賽

H5統籌/文案:許世立

H5攝像:袁琛

H5制作:陳海冰

視頻文案:孫婧

視頻拍攝:袁琛

視頻剪輯:吳文惠

視頻配音:李易君(實習生)

標簽: 減量 垃圾 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