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張慧臏 韋吉穎

“以前,村里遇上紅白事,都要擺上個三天三夜,宴請全村人吃喝,勞民傷財不說,喝完酒還容易鬧事……”說起“風俗”,育才生態區馬亮村村民蘇佳梅談之色變。祖輩傳下來的習俗,每每喪葬嫁娶,都是一筆費用,有錢的農戶講排場,攀比風氣盛行,而普通的農戶每辦一次,都要出一次“血”,雖然心里苦,但也只能默認。

這幾年,蘇佳梅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變:村里紅白事不再講排場,大操大辦的場面不再。此外,人們更加注重居住的環境衛生,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人們爭當“文明家庭”……縱觀這些小變化的背后,折射的是人們觀念之變、風尚之新。如今在三亞鄉村,移風易俗真正從口號轉化為實際行動。

在崖州區抱古村,車行在如畫的鄉村風景中。三亞日報記者 李學仕 攝

剎“舊風” 為村民“減負”

“本來收入就不高,但還要拿出一大部分作為人情支出。”說起從前,育才生態區雅亮村村民蘇玉花有些無奈地說,按照以往村里習俗,婚喪嫁娶等人情往來讓她囊中羞澀。

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曾經一度,村民在婚喪嫁娶中不惜債臺高筑也要擺酒顯闊,陷入越窮越要“斗富”、越“斗富”越窮的惡性循環之中。而礙于情面不得不到場出“份子錢”的村民,即使囊中羞澀也得硬撐門面。

“沒有辦法,有來有往的,你不去,以后有事人家也不來。”蘇玉花說,村里大操大辦紅白事,盡管大家對這種“陋習”都很反感,但礙于情面,很少有人去抵制,因為自家辦事,大家也來隨。

在農村舉辦喪葬嫁娶,要大擺宴席,擺桌越多,越有面子,雞鴨鵝是必需品,宰羊殺牛臉上更有光。但這些“面子”的背后,讓一些家境并不寬裕的人犯了難。吉陽區六盤村村民董大哥說,以前在農村舉辦婚禮,就算家境不寬裕,也要借錢大擺宴席,因為擔心村民在背后說閑話。

“村里有個‘老傳統’,平常日子可以省吃儉用,但因為愛面子,紅白事都大操大辦,一些家境不好的村民甚至盲目跟風借錢辦宴席,攀比客人有多少,用了多少頭牛和多少魚蝦、辦了多少天、有沒有請表演隊等等。主人浪費錢財不說,客人出錢出力花時間,還有人在外工作也得請假回家辦事。”說起以前,天涯區塔嶺村羅大哥忍不住“吐槽”,以往的舊俗讓村民負擔過重。

2018年以來,三亞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由村民討論通過《紅白理事會章程》《村規民約》,使得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紅白理事會工作實現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初步形成。

“如今,村里紅白事簡辦新辦已蔚然成風,沒有過多的酒肉和鞭炮了,這樣的做法得到了村民的歡迎與支持,實實在在減輕了村民負擔。”天涯區塔嶺村一位村民小組組長說,在全村上下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破除封建迷信,狠剎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積極推進文化興民建設后,現在風氣轉變,文明蔚然成風。

樹“新風” 讓文明“成風”

移風易俗,在制度的踐行中,更在人民群眾的行動里。這幾年來,三亞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改廁等工作,移除陋俗去,易得新風來。

“村里每天都有清潔人員對村道進行打掃,路面十分干凈,我們干活回來心情也好。”說起村里的環境衛生,雅亮村村民陳金梅連連贊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首先必須解決好垃圾處理問題,才能讓村子干凈起來,這需要人人參與。”雅亮村黨支部書記說,為了讓村容村貌變得更好,村委會還建立了相關規章制度,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到環境整治中來,扮靚鄉村顏值。

在天涯區梅村村,環保志愿者指導村民分類投放垃圾。三亞日報記者 李學仕 攝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以來,育才生態區不斷探索人居環境整治機制,努力提升村容村貌,發起總動員,干群齊上陣,緊緊抓住農村垃圾處理、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著力創建環境優美、干凈整潔的宜居環境。系列舉措讓人居環境整治見實效。

綠水藍天、風景秀麗、鄉村和諧……如今,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三亞鄉野大地正悄然發生著可喜變化,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移風易俗,農村改廁算一樁。

“改廁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太大了,環境干凈了,蒼蠅、蚊蟲少了,我們也過上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了!”“以后我們再也不擔心‘踩地雷’了!”行走在三亞農村,提及改廁話題時常會聽到老百姓這樣談論。近年來,三亞通過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改變了一些村民落后的衛生觀念,許多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樹立起文明新風。

走進海棠區南田居龍樓小組的廁所可以發現,地面均鋪設瓷磚,墻面很干凈,廁所不僅有洗手池,還有熱水器,陳設與城市居民的衛生間差不多。廁所背后,均有兩個方形格板的化糞池,挨著墻立著一根長長的細塑膠管。廁所的門墻上,都掛著一個紅色鐵牌,上面寫著“三亞市海棠區農村改廁項目”“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等字樣。

“現在家里有了廁所,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大幅提高。”在崖州區赤草村,村民胡麗瑩也有同樣的感受,政府幫她家建廁所后,生活就方便多了,再不會因為洗澡和如廁問題跑來跑去了。“村里環境明顯改善了,以前村四周常年飄散的異味沒有了。”

點“靚”鄉村 提升幸福感

移去舊風氣,迎來新風尚。隨著農村改廁、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的推進,廣大農村群眾享受的文明更多,從一開始的“要我變”到“我要變”的思想轉變,一幅弘揚文明風尚、傳承鄉村文脈、提升鄉風文明的畫卷徐徐展開。

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不僅是改變傳統不良習俗,也是推動環境改善的“破舊立新”。

走進崖州區南山村村民羅德新家的院子,只見兩棟二層小樓并排而立,房前屋后綠樹成蔭,花香縷縷、鳥鳴陣陣。大門上,掛著“美麗庭院”和“文明家庭戶”的牌子。這幾年來,南山村先后開展了“美麗庭院戶”及“衛生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系列鄉風文明建設,為“美麗的軀殼”及時注入“美麗的靈魂”。

南山村只是三亞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如今,在崖州區鎮海村,家家戶戶都有小庭院,村民們樂于打造美麗庭院,種著檳榔樹、黃花梨樹的整潔庭院展示著村莊的良好生態。

移去了舊風氣,新風尚四起?,F在,全市不少村子成立了農村文藝宣傳隊。文藝匯演、健美操展演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不時上演,在重要節日開展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全面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標簽: 舊俗 陋習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