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通訊員 張文婷
又到一年體檢季,不少人經常會被體檢報告上“甲狀腺結節”“膽囊息肉”“肝囊腫”等結果嚇得不輕,甚至寢食難安。究竟是虛驚一場還是救命提醒?今天,健康周刊邀請海口市人民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醫師李曉峰為大家介紹一下體檢報告上的那些常見病。
甲狀腺結節:發病率高達20%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位于頸部氣管兩旁,形似蝴蝶。甲狀腺控制著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調節身體荷爾蒙的水平,控制人體生長發育。
據統計,近年來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增長明顯,且十分常見,平均每五個中國人就有一人罹患甲狀腺結節,發病率高達20%。海南四周環海,人們有日常食用海鮮的習慣,攝入碘含量比較大,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更是有增無減。
甲狀腺結節是否需要治療,主要由結節性質決定。體檢中發現的甲狀腺結節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不過,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與放射性接觸、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所以鑒別結節的良、惡性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超聲或者活檢來判斷。
如果是良性結節,直徑小于2厘米可隨訪觀察,半年到一年復查一次B超即可。當結節大于2厘米,尤其是出現壓迫不適癥狀,如吞咽不適、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情況,建議及時手術治療。如果是惡性結節,原則上建議手術治療。甲狀腺癌手術效果很好,能夠達到95%的臨床治愈率,不必太過擔心。
肝囊腫:多為良性,定期隨訪很關鍵
肝囊腫是在體檢中比較容易發現的肝良性疾病,最多見的是先天性肝囊腫,可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大多數肝囊腫不生長、不惡變,對患者無威脅,即使囊腫破裂,流出的液體也對人體無害,而且肝囊腫很少會自發破裂。
因此,囊腫小于5厘米且無臨床癥狀者無需處理,只需定期隨訪,每年做一到兩次B超即可。哪些肝囊腫需要手術呢?如果是直徑超過5厘米體積比較大的肝囊腫,囊腫繼發感染,囊腫繼發出血等情況出現,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膽囊息肉:六成是“吃出來”的
膽囊是人體存儲膽汁的小倉庫,長得像一個囊袋,掛在肝臟上。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長了疙瘩樣的小瘤子,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占90%,基本不會癌變。65%的非腫瘤性息肉屬于膽固醇息肉,與飲食高度相關,有脂肪肝的患者特別容易得膽固醇息肉。對于1厘米以下的膽固醇息肉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復查B超,觀察其大小、形態、數量的變化,無需手術。
剩下的10%為腫瘤性息肉,膽囊腺瘤占大多數。以下幾個條件時,應該高度警惕:息肉單發;息肉觀察1年呈持續性增長;息肉大于1厘米;中年女性有結石或膽囊炎癥狀或存在膽囊癌家族史。有惡變可能的息肉應及時手術。
肝血管瘤:多數無需治療
人們總是談“腫瘤”變色。當他們聽說自己患有肝血管瘤時,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患有肝癌。實際上,肝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而肝癌是肝臟的惡性腫瘤。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激素水平的變化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誘因之一。
影像學技術可以確診絕大多數的肝血管瘤,如肝臟核磁共振(MRI)、肝CT、肝臟彩超等。5厘米以下的肝血管瘤可認為是“小血管瘤”,5-10厘米的是“大血管瘤”,10厘米以上的可稱為“巨大血管瘤”。
一部分血管瘤會緩慢增大,但大部分血管瘤生長很慢。肝血管瘤基本不會惡變,也不會引起不適癥狀,即使是巨大肝血管瘤也很少會破裂,日常生活只需避免過度勞累、劇烈運動,避免肝區受外力碰撞即可,不用過度緊張。
對于臨床確診的典型血管瘤,一般每半年門診彩超復查即可。如果患者血管瘤巨大,或有明顯的不適癥狀,或與肝癌鑒別困難時,才需要治療。手術切除確切有效,是首選方法。
總體來說,對于體檢中發現的各類結節、息肉、囊腫等,建議大家既不必過于擔心,也不可掉以輕心,該隨訪還是要隨訪。尤其是患有形態不規則有細碎鈣化的甲狀腺結節、逐步增大的膽囊息肉等,這往往是惡變的證據,應及時就醫,請專業醫生制定具體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