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年建設,原來分布在武九鐵路北環線兩側的20條道路先后順利“牽手”,老城迎新生。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沿武九綜合管廊建設沿線驅車前行,探訪了建設十路、沿港路、建設六路、德平路、武車路等垂江道路,沿線居民紛紛表示:路通了,景美了,生活品質提高了。

全線暢通

再不用走低洼涵洞了

位于青山公園西側的沿港路,是連接和平大道與冶金大道的重要通道。此前受制于從市政側街與紅鋼四街之間穿過的武九鐵路,沿港路的交通一直被周邊居民詬病。

“道路改造前,車輛和行人都只能通過鐵路橋下的涵洞通行。”家住附近的居民周先生告訴記者,涵洞車道比路面低2米左右,一下大雨極易漬水,導致道路通行緩慢或交通阻斷,開車出行時不得不經常選擇繞行。

如今,沿港路約240多米的改造段與周邊路面齊平,馬路寬闊整潔。極目新聞記者在市政側街與沿港路交叉口看到,沿港路雙向四車道上機動車暢通無阻,東西兩側均設有2米寬的綠化帶、3.5米寬的非機動車道以及人行道。

居民點贊

被公園式綠化包圍了

搬遷前,武九鐵路兩側老舊社區集中、基礎設施不全,即使是新建小區,也面臨整體環境不佳等問題。而現在,隨著道路與武九綜合管廊、武昌生態文化長廊的同步建設,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迎來了巨大變化。

位于武昌楊園北部臨江片區的德平路,是聯系臨江大道與和平大道的一條重要交通干道。記者在德平路與臨江大道交會處看到,曾經的“斷頭路”,已一躍成為武昌區首條高標準海綿城市示范道路。武昌區建設局局長陳靜介紹,德平路道路全長約856米,實行人機非三分離。“這段道路規劃紅線寬60米,其中30米都用來打造景觀帶,包含旱溪、汀步休憩平臺、景觀照明、綠地等景觀要素。”

在該片區居住了20多年鄧同勝告訴記者,自己所住的余家頭村城中村改造還建房被鐵路分割為幾個小區,“因為沒有信號燈,橫穿鐵路時只能自己觀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他說,周邊兩側環境非常差,以前是下雨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現在道路旁有口袋公園,過馬路就是江灘,我像被公園式綠化環境‘包圍’了,真是蠻舒服。”

未來可期

多條規劃道路實施了

西起臨江大道、東至和平大道的武車路,雖然改造段道路全長僅有448米,但因其毗鄰綠地銘創大廈、名邸公館、綠地國際金融城等多處產業與居民聚集區,在今年通車后便成為武昌濱江商務區的“明星路”。

隨著武車路、武車小路、武車一路等“斷頭路”的打通,徐家棚區域一批規劃道路也提上了建設日程。

記者看到,臨江大道與長江二橋交會附近,原來武昌北火車站的位置上,已經騰挪出一大片空地。長江二橋東側的徐美東路已開始施工,計劃今年年底完工通車。未來還將打通西側的徐美西路,形成微循環道路。

據了解,沿武九綜合管廊往南走,還規劃修建武車三路、武車二路;往北走,規劃修建四美塘路、才林街、楊園街、馨雅街等。“這些規劃路實施建設后,武昌濱江的路網將實現提檔升級,市民出行暢通無阻。”武漢市城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的空間布局、交通格局更趨合理優化,為武昌區進一步進行科學規劃、打破交通瓶頸、拓展發展空間,促進產業聚集打下基礎。

標簽: 武九鐵路 管廊建設 改造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