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依山而居、傍水而棲的黎族、苗族人民,依托不同的地形地貌與民族生產生活智慧,勾勒出一個個“小而美、小而精”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從苗村響土的白墻黛瓦,到黎寨三派的詩情畫意,再到初保新村的美麗變遷……10余年來,海南穩步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通過實施村容村貌提升、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不僅讓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也讓越來越多的游客找到追尋鄉愁、詩意棲居的旅游目的地。

昌江三派村—— 一草一木黎家情

仰頭是璀璨星空,舉杯是山蘭佳釀,落筷是時令野菜,耳畔則是黎族阿嫂一支接一支的黎曲小調……盡管已過去大半個月,??谟慰椭x杰依舊難忘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三派村度過的那一晚,心心念念盼著再去一次。

昌江王下鄉洪水村。記者 陳元才 攝

游遍名山大川,逛完名勝古跡,“到鄉村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出游的新選擇。“但不少地方局限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往往給人千篇一律之感。”在謝杰看來,三派村能夠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黎族文化體驗,而這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以“一步一里一風情,一草一木黎家情”為主線,王下鄉于2019年將全鄉4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串聯成一個大景區,啟動“黎花里”文旅小鎮一期項目建設。地處門戶位置的三派村借助這一契機,通過就地取景、就地取材,不僅打造出七彩梯田、黎花集市等一批景點,更借助外立面改造契機,將鮮活生動的制陶、織錦、舂米等黎家生活畫面融入墻繪藝術,打造出一處處“流動的黎族文化博物館”。

“你們看那幅黎族姑娘看書的墻繪,畫的其實就是這戶人家真實的生活場景。”王下鄉黨委書記楊榮輝說,在保護好原生態環境、原生態文化、原真民風民俗之余,如今三派村實現鄉村變舞臺、村民變服務員、百姓變演員、田園變市集、特產變文創產品,已一躍成為我省人氣頗旺的生態鄉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小貼士

吃:王下山雞、河魚河蝦、五腳豬

?。?ldquo;浪悅黎奢”主題民宿、“黎山麓”驛站

周邊景區景點:王下鄉浪論村、王下鄉洪水村、皇帝洞、南堯河十里畫廊

昌江王下鄉南堯河十里畫廊。記者 陳元才 攝

瓊中響土村—— 古樸苗村山間藏

遠處浮云萬頃,近處山色朦朧,幾乎是貼著崖壁繞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吊羅山鄉東北部的一道道山梁后,響土村的景致終于如山水畫般漸次舒展——藏于山坳、掛在半坡,這一偏遠苗寨與瓊島腹地的絕大多數村莊一樣,依山勢而布,黛瓦、白墻與綠樹點綴其間,像是疏淡有序的筆墨。

瓊中響土村。記者 陳元才 攝

之所以取名“響土”,相傳是因為村里有一塊土地,人踩上去時會發出奇異的聲響?;蛟S是踩的人多了,如今這一奇觀早已難現。

踏上通往村里的青石板路,從爬滿樹藤的白墻、青苔點綴的灰瓦中穿過,會發現遇見的村婦個個頭戴苗繡頭巾,不少甚至頭巾、腰帶和綁腿一應俱全,傳統苗村的鄉土韻味可謂相當濃郁。待到耳畔的轟鳴聲漸趨清晰,一條清冽激湍的溪水便自眼前橫貫而過,河岸邊一棵約要五六人才能合抱的黃葛榕樹冠如擎天巨傘,在每年春天開出一樹蓬蓬勃勃的粉花,叫人忍不住翻山越嶺只為看它一眼。

村民為游客表演黎族風情歌舞。記者 陳元才 攝

響土村的村民身著苗族傳統服飾。 記者 李天平 攝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響土村不僅通過大力發展檳榔、橡膠、益智和種桑養蠶等產業打開致富之門,也憑借著如畫景致在海南驢友圈中小有名氣,吸引游人頻頻到此爬山露營。

★★★小貼士

吃:野竹筍、瓊中蜂蜜、苗家三色飯、香煎魚干

?。涵傊泻推绞拭袼蕖⒑D蠠釒в炅謬夜珗@吊羅山片區(原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度假村

周邊景區景點:吊羅山瀑布群、小妹水庫

五指山初保村—— 邂逅黎族非遺美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向陽山坡上,數列傳統“干欄式”木板構造的房屋順山勢而建,長長的茅草自屋頂呈“人”字狀垂落,折射出黎族傳統民居從“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變的軌跡——這里是被譽為“黎家第一村”的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擁有著2005年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黎族民居群。

俯瞰五指山市毛陽鎮初保村。 記者 李天平 攝

一面是濃縮著黎族生活、文化變遷的寶貴科研價值,另一面卻是茅草房不再適應現代生活,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的心愿,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發展的矛盾該如何平衡?

2010年以來,五指山市將初保村茅草房整村搬遷改造重點村莊項目與毛陽鎮風情小鎮規劃、新農村建設、文明生態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留住老村原始面貌之余,讓76戶黎族同胞搬進1公里外的二層鋼筋水泥小樓群,圓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

如今,到初保老村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初保新村的村民們也借勢發展起民俗鄉村游。

★★★小貼士

吃:樹仔菜、螞蟻雞、五指山魚茶

?。河熬频辍⑽逯干杰m舍

周邊景區景點:五指山大溪谷漂流、牙胡梯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原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沙高石老村—— 體驗鄉野慢生活

燕子山腳下,爾信水庫畔,緊挨著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鎮墟的高石老村,一棟棟別墅式的黎族風情小樓錯落有致。

高石老村新貌。記者 蘇曉杰 攝

若將日歷往前翻一翻,眼前則是陋巷破瓦房、黃泥斑駁墻的另一番景象。“就算誰家條件好,買了小車都開不進去。”村民麥永定還記得,隨著2016年七坊鎮確立圍繞查苗溪的“一溪兩岸”發展理念和“七坊溫泉古鎮”的總體建設目標,高石老村的美麗蝶變也隨即開啟——

新式民居、文化廣場、道路系統、綠化、生態停車場等基礎配套設施相繼建成,村民們“搬進”新生活之余,也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逐漸將這一集“海南省五星級美麗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諸多榮譽于一身的黎寨,打造成集旅游度假、民俗演繹、農業體驗、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區。

如今游客到訪,入住高石老村的農家客房享受鄉野慢生活,還可順道前往周邊的阿羅多甘共享農莊、濕地生態公園、湖畔公園以及鷺湖養生度假區,通過吃、住、行、游、購、娛的一站式體驗,把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變成“可帶走的記憶”。

★★★小貼士

吃:清蒸松濤鳙魚、白沙蕨菜、白沙魚茶

住:高石老村農家客房、七坊鎮鎮墟酒店

周邊景區景點:阿羅多甘共享農莊、鷺湖養生度假區

黎鄉風味醇 苗寨美食多

■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味覺是一個城市的底色,了解一個地方往往是從當地的美食開始。當我們想要破譯一個民族的“文化密碼”時,飲食同樣是最好的切入點。

從漁獵、刀耕火種發展至精耕細作,千百年來,一代代瓊島黎族苗族同胞不斷向現代文明靠攏之余,也將自己對本民族文化的樸素堅守不著痕跡地投射在一日三餐上,形成獨特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隱于海南中部山區,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蜷曲如小兒握拳,從山林深處一路摸爬翻滾至郊野溪畔。每年春風一吹,三三兩兩的黎族阿哥、苗族阿嫂便拎籃提筐,往大概寸許長的位置輕輕一掐,伴著一聲脆響,當天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清鮮水靈的時令小菜。

當地山民習慣叫它“曲毛菜”,說是芽尖嫩葉形如整燙過的卷發,倒也頗為形象。新鮮的曲毛菜清炒最佳,擇去根部較老的一截,用滾熱的水焯掉澀味和黏液,再放油熱炒,加上些許調料便可出鍋。

不只是曲毛菜,在長期與大山相處的過程中,瓊島黎族苗族同胞早已深諳各種野菜的采摘、儲存和食用,各種處理、烹飪方法爛熟于心。

產自五指山腹地的樹仔菜,取其嫩梢為菜,無論炒食、煮食或涼拌,皆有一番風味;味辛性溫的蔞葉(假蒟),常用于煎蛋、熬湯、干煸肉類,尤其煎蛋堪稱一絕;有長壽藥之稱的雷公根,又叫連錢草、馬蹄草,將它與河里的小魚蝦或肉骨頭同煮,只看著便令人口齒生津。

這些時鮮大多取自植物的芽葉,從山野間到舌尖分秒必爭,晚一點,這味道也就差了一點。只是“鮮”味稍縱即逝,當黎族、苗族同胞從山澗溪流中打撈上一兜漁獲,易腐的河鮮便不得不在腌制、發酵中得以“續命”,卻也陰差陽錯地創造出別樣的風味美食:魚茶。

魚茶的制作并不難,只需將新鮮的魚清理干凈并曬干,加入煮熟的米飯和鹽巴,攪拌均勻后裝進密封的壇子中即可。等待10天至15天后,揭開封藏魚茶肉茶的瓶蓋,一股酸怪味道撲面而來,細嚼慢咽間頓感味酸且微咸,但食物甘香可口,再多嚼幾口咽下時,味蕾已是大開。

若是面對魚茶實在難以突破心理防線,也定有其他菜肴能將你俘獲——無論是會飛的山雞、不回家的小黃牛,還是會沖浪的河溪魚蝦,這些源自山野的新鮮食材,都能在黎族苗族同胞的手藝下如同風助火勢,呈現出各種風味。

只是菜過五味,必須得再讓幾杯濃醇的山蘭酒慷慨入腸,一趟瓊島少數民族風味之旅,才算是不枉此行。

標簽: 旅游 周刊 海南 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