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灣水產養殖區環境綜合整治(一期)項目穩步推進

開啟綠色養殖新模式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馮家灣水產養殖區環境綜合整治,是海南文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關于馮家灣海水養殖反饋問題整改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文昌市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建設的重要環節。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從文昌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該項目計劃通過建設生態凈化區,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促進該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開啟綠色養殖新時代。

馮家灣水產養殖區環境綜合整治(一期)項目位于文昌市會文鎮馮家灣煙堆村,有各類養殖企業230余家,日排水量達100萬立方米以上,施工區總長約1.6千米,面積約152畝。項目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規劃設計。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設計團隊的副研究員程果鋒。據介紹,項目針對馮家灣養殖區特點,充分利用了現有自然溝渠結構,并納入沉淀過濾、生態凈化、微生物凈化及配套管網等先進設施,可實現生態高效凈化。

“首先,經過過濾、沉淀等物理手段,對養殖尾水中的懸浮物進行移除,減輕下游處理系統的壓力;其次,充分利用貝類等強大的過濾能力,轉化養殖尾水中的懸浮物等顆粒性有機物,結合微生物膜的作用,降低養殖尾水中的顆粒性有機質;最后,通過海葡萄等多種大型海藻的復合式布設,利用不同海藻對溶解性營養鹽的吸收、轉化能力,處理養殖尾水中的溶解性營養鹽。其中亮點在于:海藻本身具有經濟利用價值,可一定程度上反補養殖尾水治理的成本。”程果鋒介紹說。

項目設計團隊負責人劉興國表示,項目設計人員有豐富的尾水治理經驗,設計前期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與技術實驗,并經過充分論證,符合大流量尾水治理的特點,可為海南集約化養殖尾水治理提供示范模式。

文昌市農業農村局項目主管歐陽吉隆表示,文昌市政府關注該項目的實施,計劃通過發展生態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替代傳統粗放式養殖方式,實現養殖排水達標排放,不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節約養殖戶尾水治理成本以及減少由與養殖排水帶來的風險,從根本上實現環境污染“減量化”,為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乃至整個海南的海水養殖尾水治理提供示范,助推海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海南日報文城10月24日電)

標簽: 文昌 馮家灣 水產養殖區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