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籍博士伉儷葉巍翔、沈瑤入職海南大學傳道授業,并拓展各自研究領域
學子返鄉投身自貿港建設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余夢月 王森森
藍天下、碧海旁,昌江男孩葉巍翔和儋州女孩沈瑤笑容燦爛。這美好的一幕定格在婚紗攝影師的鏡頭里,成為葉巍翔日前更新的微信頭像。
今年5月,葉巍翔入職海南大學,成為該校理學院的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年7月,沈瑤也來到海南大學,成為該校生態與環境學院的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過去7年,他們相戀但分隔兩地,如今攜手返回故鄉,共同開啟新的人生旅程——國慶假期,他們到三亞拍了婚紗照,決定把兩人的小家安在海口。
葉巍翔分別在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德國美因茨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18年畢業后先后供職于德國美因茨大學和蘇州大學。沈瑤則剛剛從武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海南大學是她的第一個工作單位。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回到海南工作。不僅是我,身邊的同學也一樣,海南人大多比較戀家。”葉巍翔說,他和許多人一樣,苦于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和平臺,只能一邊經營事業一邊等待機會,“2018年,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建設自貿港,明確指出支持海南大學創建一流學科。隨后,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影像學家駱清銘擔任海南大學校長。看到媒體報道我馬上意識到:我們的機會來了。”
沈瑤笑言,她比葉巍翔幸運,一畢業就趕上了海南建設自貿港的歷史機遇,通過參加海南大學面向全球青年學者舉辦的“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最終進入海南大學工作,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沈瑤認真學習過海南自貿港政策,其中對海南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消息備感振奮,“我研究的方向是生態及熱島效應環境監測,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機遇,必將有利于我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入職海南大學前,葉巍翔在顯微光學成像方面已經有了系統的研究,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高光譜暗場成像技術,在多個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他對自己在海南的發展充滿信心:“我正在學校與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設自己的科研團隊與實驗室。相信物理學科可以為海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為海南自貿港各領域工程項目助力,并培養和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兩位青年的信心,還源自海南省及海南大學對引進人才的優待和誠意。作為海南省E類高層次人才,他們不僅享受海南省提供的每月3000元住房補貼,還享受海南大學提供的每人20萬元安家費,及通過“一事一議”確定的職稱評定、科研啟動經費等。
沈瑤補充:“我入職只有3個月,學校就聘任我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還邀請我加入承擔重要項目的科研團隊。可以說,學校給我們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待遇,更是干事創業的平臺。”
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當前,海南大學正在籌辦新一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通知發出不到10天就有200多名國內外青年學者報名參會,“我認識的不少瓊籍青年學者,也都積極向我咨詢參與論壇的方式,以及在海南大學工作的感受,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能榮歸故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故里更‘榮’。”
(海南日報海口10月21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