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加大在三亞的投入和研發,深耕這片沃土。”10月13日,海南智慧海事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曉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公司參加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科技創新大賽暨首屆國際賽獲一等獎,7月29日申報獎勵,9月16日首筆獎勵到賬,速度超過公司預期。
高效兌現獎勵政策,效率超過企業預期,是三亞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創一流營商環境的生動寫照。
三亞市政務服務中心“企業開辦綜合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在為群眾服務。
創新機制謀發展
在此次賽事中,海南智慧海事科技公司的智慧海事項目奪得一等獎,三亞市將給予企業100萬元的獎勵。
7月29日,張曉杰將獎勵申報材料提交到“三亞惠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不到兩個月就獲得了獎勵。“三亞惠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是該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創新之舉,平臺提供項目申報、申報通知、政策列表、政策解讀、項目公示等5個應用功能,為企業提供“找得到、查得清、報得上”的“一站式”政策兌現服務。
除高效兌現獎勵政策外,三亞還大膽創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10月11日,三亞民格電力工程公司從中信銀行三亞分行獲得200萬元的信用貸款,一解企業燃眉之急。
“我們承接一個工程,急需采購一批光纜,但缺乏采購資金。”民格電力公司財務主管謝慶玲說,三亞市金融發展局推出一項金融創新——政采貸產品,與政府合作的信譽良好的采購商可獲得銀行信用貸款,如果沒有這項金融創新,這個工程將難以實施。
據了解,在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積極支持下,三亞市金融發展局推動三亞市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政采貸”產品,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此外,三亞持續優化“政銀保”合作機制,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858億元。
項目建設從拿地到施工,一般要10個月以上時間才能辦完各種手續。因為開工前必須辦水土保持、節能、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災害評估等手續。但在三亞中央商務區,已經實現拿地即開工——
三亞中央商務區在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基礎上,今年以來,又推行分階段核發規劃許可或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容缺審批、多證合一審批、區域評估替代單個項目評估等多項審批服務改革,企業拿地后,可以直接申請使用區域評估成果。
“四減一優”促改革
聚焦市場主體和群眾辦事創業的痛點、難點、堵點,圍繞減流程、減成本、減材料,減時間、優服務,三亞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加快建設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著力打造優化營商環境三亞模式。
三亞堅持高位推動,建立由市委書記、市長分別任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組長、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組長的“雙組長”工作推進機制,定期研究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加強制度保障,三亞出臺政府規章——《三亞市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規定》,將階段性經驗成果總結提升為規章制度;制定《三亞市創建一流營商環境2021年實施方案》,推出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50項改革舉措;出臺《三亞市創建一流營商環境考核辦法》,通過定期考核形式督促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效。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三亞新增市場主體43871家,同比增長65.12%,其中:企業24129家,同比增長49%;個體工商戶19720家,同比增長90.71%。
市場主體大幅增加,是三亞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成果。
聚焦市場主體需求,三亞不斷創新改革,為開辦企業,政府提供免費刻章、免費寄遞等服務,實現全程“零費用”和“零跑腿”。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推行區域評估代替單個項目評估、以函代證等多項審批服務等改革,重點園區實現拿地即開工。加快“一鹿快辦”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窗口無否決權”制、政務服務首問負責制等,設立“辦不成事”窗口、“吐槽窗口”等。上線惠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創新不動產登記方式,實行不動產登記零收費,9項業務納入“一小時出證”專窗等。
三亞海關不斷創新監管舉措,推行各項便利化通關措施,降低跨境貿易營商成本;穩步協調推進保稅物流中心(B型)、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重點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在全國率先將關稅保證保險制度應用于境外游艇入境關稅擔保領域。
三亞市營商環境服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將以開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為契機,對標一流水平,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切實解決困擾企業的痛點、堵點、難點,爭當建設自貿港一流營商環境的排頭兵。(海南日報三亞10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