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海南島四季溫暖如春,加之水文、氣候等方面條件良好,成為動物繁衍生息的絕佳場所。

海南島的兩棲爬行動物數量多、種類全,是名副其實的基因庫。“沒想到,這里有如此之多的‘兩爬動物’。”動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黃正一曾對海南島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之多表示驚嘆。

海南熱帶雨林:

兩棲爬行動物的樂土

根據最新分類及新種研究統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記錄有爬行動物2目20科101種,占中國爬行動物物種總數的20.3%。

1870年,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羅伯特·斯文豪)首次對海南島的爬行動物進行研究,記錄了3個物種。自19世紀后半葉開始,海南熱帶雨林就吸引一代代中外科學家慕名而來,學者們通過開展調查研究,記錄了海南島的25種爬行動物,并分析了這25種爬行動物的分布范圍和棲息環境。

近年來,學者們在海南發現了大量珍稀爬行動物,如蟒蛇、圓鼻巨蜥,其中不少是海南獨有,如海南脆蛇蜥、海南脊蛇、粉鏈蛇、海南頸槽蛇、周氏瞼虎、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等。

金喙蛇。 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尖喙蛇。姜恩宇 攝

變色樹蜥。黃海燕 攝

一些科學研究指出,海南島作為大陸島嶼,其兩棲動物以大陸區系為主體,并具有海洋區系的特點,同時認為海南兩棲動物區系成分在相當大程度上起源于西北方向的橫斷山區。

“海南島過去與大陸相連,后來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與大陸分開,在漫長的時間里,很多與大陸兩棲爬行動物有親緣關系的物種獨立進化,慢慢進化成新種。”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兩棲爬行動物學家趙爾宓看來,海南兩棲爬行動物的珍稀性、特有性之所以如此高,離不開這里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島嶼性地理特征。

最新發現的爬行動物:

中華瞼虎

凸起的大眼睛、金色的橫紋、較為粗壯的身形……2019年12月,海南省林業局干部周潤邦與家人到海南中部山區游玩時,無意中發現石頭下有幾只瞼虎在爬行。

“周圍分布著石堆,是瞼虎的適宜生存環境。”周潤邦仔細觀察這只瞼虎,覺得它與之前見過的瞼虎不太一樣。

中華瞼虎。周潤邦供圖

常年研究瞼虎的周潤邦有著比常人更強的敏銳性,經過一番比較,他意識到自己可能發現了新物種。

不久后,周潤邦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鵬、四川師范大學兩棲爬行動物專家侯勉,對采集的新瞼虎品種進行研究,在將其與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后,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并命名為“中華瞼虎”,同時發表了相關論文。

瞼虎,隸屬爬行綱有鱗目蜥蜴亞目,因擁有可活動的眼瞼而得名。瞼虎屬于夜行性動物,以昆蟲為食,常棲息于喀斯特地貌和熱帶雨林中的溪流河岸邊的石縫或洞穴中,因四肢沒有攀瓣,不能快速攀爬陡峭巖壁。

在此之前,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這3種瞼虎已經被確定為海南特有種,加上最新發現的中華瞼虎,瞼虎科海南特有種增加到了4種。

霸王嶺瞼虎。 周潤邦供圖

周潤邦說,瞼虎不具有攻擊性,喜靜不愛動,對外部環境較為敏感,一些人類的不當行為會對瞼虎的棲息地和種群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比如,人類抓捕瞼虎進行養殖,就會破壞這個種群。”

海南劃定生態核心區、啟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后,人類開發、旅游、居住等干擾因素正在減少,這為瞼虎等野生動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安全保護屏障。

不僅如此,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更為全面的兩棲爬行動物生態學、地理分布學等科學研究將會深入推進,未來還會有更多新物種被發現。

標簽: 海南 周刊 走地 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