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熱帶雨林的“居民”——野生動物身上同樣適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記錄有陸棲脊椎動物54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海南特有種23種。它們或呆萌可愛,或性情兇猛,但都得遵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努力在叢林中存活下來,獲取所需食物。樹冠上,灌木從中,草地上,溪水里,甚至是泥土下,都可能是雨林精靈們的覓食之處。
人類進食大都有所偏愛,動物亦是如此。棲居于海南熱帶雨林的野生動物都有它們的“菜單”。
俄賢嶺上的海南樹溪蟹。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高峰河里的螺。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野生荔枝。 符能 攝
俄賢嶺上的野果。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獼猴
愛吃漿果會掏鳥蛋
獼猴活躍于林冠層,常年以桑科植物果實及鳥蛋等為食。
鸚哥嶺地區的獼猴。 陳澤鋒 攝
“生活在海南熱帶雨林中的獼猴,確切來說,是獼猴海南亞種。”鸚哥嶺紅坎管理站護林員符財瑞介紹,獼猴海南亞種(以下簡稱獼猴)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成年體長51厘米至63厘米,頭部呈棕色,背部呈棕灰色或棕黃色。獼猴具有“食囊”,每當它們大口啃食食物時,腮幫子位置就會鼓出兩個“肉球”,看起來十分可愛。
與海南長臂猿“不下地”不同的是,獼猴雖常年活躍于林冠層,但有時也會到樹底下覓食,愛吃各種漿果及嫩枝、嫩莖等,偶爾也會掏鳥蛋或捕捉幼鳥為食。據記載,獼猴在海南吊羅山、鸚哥嶺、霸王嶺、俄賢嶺都有零散種群分布。去年三四月份,符財瑞在鸚哥嶺紅坎轄區就數次遇見獼猴群。“大大小小有20多只,算是一個大種群 。”他說,獼猴有時會棲居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巖山等近水或陰涼處。
當地村民告知,紅坎附近長有不少構樹、筆管榕等野生桑科植物,每年產出野果數量較為可觀,這是獼猴經常到此覓食及活動的原因。
椰子貍
喜好野果不吃椰子
從外表看,椰子貍長得比較像果子貍,它們白天喜歡待在樹梢上,主要食物為枝梢上的各種野生果實。
“椰子貍愛吃山荔枝、野琵琶、海南蒲桃、龍眼、野香蕉等,只要是野果子,它一般都不挑食。”鸚哥嶺護林員符惠全說,在民間,椰子貍也被人稱為椰子貓、花果貍。平日里,椰子貍要么獨自行動,要么結對覓食,一般不會形成三只以上的種群。符惠全說,椰子貍偶爾也會捕捉鳥窩里的幼鳥或蜥蜴類小動物“換換口味”。
據記載,椰子貍在霸王嶺、鸚哥嶺都有活動的蹤跡。有意思的是,雖名為“椰子貍”,但這些小家伙幾乎不吃椰子。護林員們猜測,這可能和熱帶雨林深處椰子樹較為罕見、椰子殼太硬有關。
豹貓
捕獵高手也講“葷素搭配”
豹貓,屬于貓科豹貓屬野生動物,體型僅比普通的家貓略大,身軀更纖細,腿也更長,但毛色及紋路又與豹子相仿。它如果與你正面對視的話,眼神中還真有點豹子的兇狠勁。
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史海濤在《海南陸棲脊椎動物檢索》一書中介紹,豹貓在儋州、萬寧、樂東、東方、白沙等市縣及霸王嶺、尖峰嶺、吊羅山、五指山等林區均有分布,活動范圍很廣。“豹貓是雜食類動物,偏愛吃肉類,個頭比它小的鳥、松鼠、蛙,它都能吃,有時還會跑到人類居住區偷咬家禽。”霸王嶺護林員林清曾多次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低海拔的山區見到過豹貓,“豹貓不像其他野生動物那樣刻意躲避人類,它們大多夜間出動,攀爬能力很強,會立地起跳甚至飛躍,牙齒很鋒利。”在白沙紅坎水庫附近,符財瑞親眼見過豹貓飛躍捕捉停留在較低處枝椏上的鳥兒。他說,除食肉外,豹貓平時也吃榕樹果或其他漿果,可謂懂得“葷素搭配”。
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豹貓雖然體型較小,但捕獵身手不凡,再加上它們在海南并無虎、豹、豺、狼等天敵,繁衍生息的勢頭較好。3年前,盧剛與同事在海口城郊一帶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不止一次發現疑似豹貓糞便。為此,他們在附近區域安裝紅外線攝像裝置,果然捕捉到一只豹貓從攝像頭旁躍過的身影。根據推測,該豹貓當時應該是在尋覓雞、鴨、鳥等獵物。
海南坡鹿
偏愛牧草不喜野果
《詩經》有言:“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大致意思是一群鹿兒呦呦鳴叫,在原野吃著艾蒿。需要備注的是,這里所說的“艾蒿”是菊科、蒿屬植物,為鹿科動物最愛的食物。
海南坡鹿。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作為珍稀的熱帶鹿種,海南坡鹿偏愛吃熱帶牧草,如柱花草、象草等。位于東方市的大田坡鹿自然保護區模擬野外生境放養著大約400只坡鹿,每天需要給坡鹿供應不少草料。“在熱帶雨林附近片區,很多野生動物或多或少會吃一點野果,但坡鹿幾乎不吃。”在該保護區當了近20年管護員的蘇興雄介紹,成年雌性坡鹿每只體重50公斤至70公斤,雄性坡鹿每只70公斤至100公斤,一只成年坡鹿每天要食用10多公斤新鮮草料。蘇興雄補充說,除了吃熱帶牧草,坡鹿有時也吃一些灌木的嫩葉及嫩桿。坡鹿在覓食時十分警覺,吃兩三口便抬起頭四處張望,觀察周邊的動靜。
柱花草為豆科多年叢生性草本植物,可長至兩三米高;象草為多年叢生大型草本植物,“個頭”及生長速度都不遜色于柱花草。位于白沙的邦溪坡鹿自然保護區也在保護區范圍內模擬野外生境放養坡鹿。在邦溪坡鹿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王合升看來,柱花草屬于豆科,草質較好,營養價值較高,非常適合坡鹿長期食用。他說,熱帶牧草葉片茂盛,是坡鹿的主要食物,牧草叢還是坡鹿遮陽、避暑、嬉戲的好去處。據悉,幾年前,該保護區在不同位置種植了一批旗草、柱花草、象草,目前熱帶牧草面積約有300畝。
小爪水獺
晝伏夜出捕撈河鮮
棲居于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珍稀瀕危動物小爪水獺,其食物既不在枝椏上,也不在地上,而在河流里。
吊羅山地區的小爪水獺。 資料圖
小爪水獺學名為“亞洲小爪水獺”,全身呈亮赭色至暗棕色,頭較短而闊,四肢短小,成年后體重可達四五公斤,模樣呆萌可愛。據悉,小爪水獺僅在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有分布。近年來,雖經科研人員多次搜尋,我國也僅在吊羅山發現過其身影。小爪水獺隱居深山密林中,白天一般藏在河溝邊的石洞或樹洞里,夜晚才到溪邊捕食,極難追蹤。
自2017年以來,小爪水獺多次被吊羅山生態科研監測隊精心布設的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科研人員在其糞便中發現了尚未完全消化的小魚頭、蟹殼、蟹腿等碎片。“別看它在岸上時動作緩慢,下水抓捕魚蝦的一瞬間很靈活!”吊羅山水獺監測隊隊員介紹,小爪水獺的食物主要為無脊椎動物,小魚、小蝦、小螃蟹是它們的最愛。此外,小爪水獺是濕地環境的指示性物種,吊羅山片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水體環境,水體中魚蝦資源豐富,為小爪水獺提供了適宜的棲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