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京城演出市場線下活動再次按下暫停鍵,并繼續由線上演出扛起大旗,作為對接觀眾的重要出口。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現階段,不少劇場、院團早已開辟了線上渠道,但布局的方式卻有所不同,少數憑借自有平臺進行直播、錄播,大多則選擇在第三方平臺開設自有賬號,且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往往是首選。線上平臺為演出方帶來了巨大流量和廣泛關注,讓疫情期間難以為繼的劇場表演看到了希望。然而線上模式強大的引流能力也伴隨著盈利的困難,如何更好地完善商業模式并持續與忠實觀眾保持緊密關系是不得不考慮的領域。
形勢所迫轉戰線上
因疫情情況反復,北京市文旅局8月5日宣布暫緩新審批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已獲得批準但尚未舉辦的演出活動延期舉辦等一系列安排,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演出取消讓線下演出市場再次安靜。但整個演出市場并未因線下的暫停而徹底陷入停滯,并重新將線上作為展演的重要途徑,實現相關演出作品與觀眾隔屏相見。
以國家大劇院為例,不僅8月7日在線上開啟“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還在微博推出在線云賞樂,每周六晚播出線上音樂會等活動。據微博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話題“國家大劇院云賞樂系列”閱讀量已達到3.1億次。觀眾李瑜表示:“很慶幸還能看到演出,之前一直擔心會停演。不過現在用手機就能在家看了,省去了不少路上的時間。”
與此同時,國家話劇院則在8月10日對外宣布,第六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所有作品也將采取線上方式和觀眾見面,包括《微光》《三昧》《金色的胡楊》《鴿子》《地鐵時代》《八廓街北院》《作家在地獄》《狗還在叫》在內的12部原創話劇作品都可在線上觀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線上展演中,演出市場的劇院院團依托的平臺主要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以及其他第三方新媒體平臺,而已完成自建平臺的只是少數。且即使有自建平臺,劇院院團也會選擇結合著第三方平臺同步使用。
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表示,此前演出市場大多只將線上平臺作為信息資訊發布的窗口,直至近兩年特殊時期的出現才將更多類型的演出放在線上,但自有平臺的建設需要一定時間與投入,此時第三方平臺便是較好的選擇。
平臺屬性各異利弊皆存
毋庸置疑,線上平臺為劇場演出帶來前所未有的流量,尤其是短視頻、直播等第三方平臺,引流能力尤為突出。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小申認為,短視頻平臺自身龐大的用戶基數是其引流能力的最大保證,而較低的收看門檻以及免收門票的特點,也是線上劇場能吸引大量觀眾的原因,“按照現在普遍的消費觀念,免費總是最能吸引點擊量的”。
國家大劇院曾在今年4月對外公布數據,線上系列演出歷時一年,64期線上演出的全網點擊量接近20億次。而目前,國家大劇院的抖音賬號粉絲量超過74萬,快手賬號粉絲量接近472萬。與此同時,中國評劇院等其他院團也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其他平臺上擁有數十萬規模的粉絲量,并有不少粉絲留言進行互動。
“線上舞臺劇觀看人數體現了戲劇市場的深厚潛力,以前‘陽春白雪’的作品現在進入了大眾視野,并獲得廣泛喜愛,這說明還是有相當多的人渴望看到優秀文化的產品。”陳小申如是說。
盡管相較于第三方平臺,劇場院團的自建平臺不會獲得外界的引流能力,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更能吸引劇院的資深觀眾。李瑜表示,“劇院為關注它的觀眾提供了專門的觀演渠道,其實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儀式感。和其他平臺相比,我更傾向于在劇院自建的平臺上觀演”。
盈利模式待完善
線上演出的長遠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其中如何擴展營收是最主要的問題。
陳小申認為,完善盈利模式是關乎線上劇場生存的問題,“大多數觀眾是沖著免費才點進去看的,要維持現有流量,馬上進入付費模式是不可取的。但一直免費也不利于可持續的創作,除非有政策支持。線上平臺的引流能力往往是建立在免費觀看的基礎之上的,如何將流量變現,完善盈利模式,是線上劇場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盈利模式的建立必須是個漸進的過程,培養市場是首要任務,關鍵還是要看內容。“通過打造精品吸引受眾,使觀眾形成新的觀演習慣,再逐漸過渡到付費模式,讓付費觀演常態化。”陳小申如是說。
此外,臨場感和儀式感的缺失是線上劇場的天然短板。李瑜表示,“盡管專業攝影可以讓觀眾注意到更多細節,但從小屏幕上看舞臺總感覺奇怪,缺了點什么”。
陳小申也表示,線上劇場在廣泛吸引受眾的同時,也有流失資深舞臺劇觀眾的風險。“線上模式的體驗和線下相比還是有很多區別之處,畢竟在資深觀眾的心目中,舞臺和電影還是不一樣的,一部拍得再好的舞臺劇也沒有辦法完全復刻身處現場的感受。這一點很難讓舞臺劇觀眾完全從線下轉到線上。”
(記者盧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