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都一處訓練基地,一群小朋友穿著紅色的訓練服跟著師傅學得有模有樣,老師看見動作不標準隨時糾正。他們所在的演武廳背后墻壁上,寫著“蔡李佛”三個大字,這是蔡李佛花都訓練基地的培訓班的日常一幕。這一極具嶺南特色的拳法,如今也與米粉制作技藝(沙河粉傳統制作技藝)、針灸(嶺南陳氏針法)、春節(行花街)等項目一起正式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四項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背后是廣州對非遺傳承與創新的不斷探索。從起步到保護傳承,再到發展振興,廣州非遺項目已建立起完整的名錄體系,構建起有力的傳承能力。非遺跨界融合發展,讓城市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新格局,為廣州市創建文化強市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名錄再添廣式非遺

不管是老城區還是城央CBD,有幾樣早點已經超越食物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沙河粉就是其中之一。

相傳160多年前,一對來自東江客家的新婚夫婦居住在沙河一帶。一次意外之下,新娘子將少量稀米漿倒在簸箕上放進鍋里蒸,出鍋后味道意外很好,受到大家的歡迎,“沙河粉”就這樣叫開了。

食物并不是寄托文化、鄉愁的唯一載體,對于許多旅居國外的僑民來說,行至某座城市的華人街,中國武術也是最具有文化影響力的“招牌”之一。

在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蔡李佛拳(廣州北勝蔡李佛拳)也占有一席之地。據記載,蔡李佛拳是由廣東江門新會縣京梅鄉人陳享于1836年始創的新拳種,它糅合了佛家掌、李家腳、蔡家拳三家之精華。蔡李佛拳借鑒北派拳精華,彌補了南拳腿法的不足,武術界稱之“南拳北腿佛家掌”。

在中華美食與武術之后,中醫正在近30年跨出國門,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嶺南陳氏針法以其無菌、無痛、準確、快速旋轉為特點,奠定了無痛針學技術的里程碑。而在本批次非遺項目中,可能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迎春花市,這也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本次迎春花市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也為越秀區首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現了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

良好的管理和記錄是非遺工作的基礎。廣州目前已完成兩次全市性非遺普查,相應內容均建立紙質和電子檔案。近年來依托數字化技術,推動保護工作深入發展,計劃于2022年建立數字化非遺檔案管理系統,為非遺研究管理、公眾普及教育和展覽、展示等打下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廣州共組織完成7批市級代表性項目和7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指導各區開展縣級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并積極配合組織省級、國家項目和傳承人的認定工作。目前廣州已建立起四級非遺名錄體系,現有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代表性項目81項,市級代表性項目116項。

建設非遺陣地??探索更多體驗式傳承

“團圓難望見,弦斷樂無音。”在荔灣區粵劇博物館內,兩位粵劇演員正在池中央的廣福臺上表演《呂布與貂蟬》。在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永慶坊舉辦非遺打卡點活動。其間,永慶坊接待游客257316人,同比增長1531.58%。粵劇藝術博物館接待游客也達到30946人,同比增長1795.04%。

以永慶坊非遺街區為代表,近年來,廣州市建設了一批規模不等的非遺展覽展示場館、場所、場地,打造了一批非遺文化傳承陣地。據統計,廣州市主題性非遺展示館15個;區級非遺展示傳承場所53處;116個項目保護單位均有小型的展示場地,均面向大眾免費開放。

有場館才有平臺,傳承基地的發展,將推動非遺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廣州希望汲取永慶坊的成功經驗,通過主題展示館和特色街區建設,帶動片區文旅經濟活力。“除了擴大和豐富永慶坊的非遺街區之外,廣州還準備在越秀區、海珠區、從化區等建設非遺街區或園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柯顯東曾在2020廣州文交會期間透露。

非遺傳承基地建設,為推動城市文化延續和創新奠定了基礎。在這些場館中,非遺文化與文旅融合的創新形式,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

在趙家獅非遺生活館,孔小姐通過微信點單下單一杯“獅人荔枝茶”,隨后走上位于二樓的醒獅生活館,逐一看過醒獅道具;在明梅粵劇藝苑,市民梁小姐穿上《帝女花之香夭》的戲服,頭戴傳統頭飾,在這家粵劇主題藝術照相館過了一次癮……“目前社會上很多商業活動,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過程中需要引導,不要為了好玩吸引眼球去做,要注意教化作用,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省文史館館員、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說,“文化作為一種教養的載體,更多提倡寓教娛樂。”

從保護到創新??挖掘非遺項目再生力

春園的故事、紅游越秀、廣州起義……紅色史跡和紅色故事躍然紙上。“傳承紅色基因手繪紅色故事”非遺通草畫展覽近日在越秀區文化館一樓展出。沒有現場觀眾,通草畫代表性傳承人蘇昕通過直播帶著大家云游紅色故事。青少年通過查詢資料、走訪史跡重溫歷史,然后進行藝術創作,人物刻畫惟妙惟肖。這是廣州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賦能非遺項目發展的生動寫照。

放眼全城,廣州通過積極與旅游景區、博物館、學校等場所對接并推動進駐,不斷提高非遺能見度。在景區、博物館、校園、商場、社區,非遺元素已經不再是停留在文化保護文件上的特有名詞,而是深度融合進市民生活的文化單元,各種跨界不斷涌現。廣州積極探索“非遺+”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斷擴大非遺“朋友圈”。與恭王府博物館、廣州塔、廣州地鐵以及各類融媒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探索非遺+公共交通、+新媒體、+游戲、+文博、+教育、+法律、+文化名人志愿服務等跨界傳播模式。

以越秀為例,越秀區探索“云展覽+云教育”模式,依托中國聯通低延時、超大帶寬、海量連接的5G優質網絡,通過沃視頻和一直播APP,在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主辦團隊使用直播技術與全城多所院校師生進行互動,并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互聯網+非遺傳承”的橋梁。

“作為傳承人,我們能感受到,非遺這方面的工作非常鼓勵跨界創新,特別是不斷鼓勵非遺項目以不同的形式進校園、進社區,讓它不要與生活脫離。”廣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飛針療法的第三代傳承人秦敏說,“很多跨界形式的合作,往往能為非遺項目帶去再生力。”

在永慶坊,新開放兩間大師工作室,持續提升廣州非遺聚集發展水平,激發“老城市新活力”;視線東移,在廣州塔舉辦非遺展覽上,“《春·醒》醒獅精品展”和“錦繡華章——四大名繡當代精品邀請展”兩期展覽讓前來參觀的市民眼前一亮……通草畫、粵劇、嶺南古琴藝術、廣繡、廣彩、詠春拳、洪拳、廣東音樂、粵語講古等50余項不同級別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已經融入城市生活中。

“非遺起源于千家萬戶、百業千行,說到底是老百姓的文化,是具有煙火氣的。既然是老百姓的文化,就一定要社會去參與,要在老百姓中去傳承去傳播去保護。”張春雷說。

■聚焦

“行花街”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越秀區實現零的突破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呢朵紅花鮮,嗰朵黃花大……”嶺南童謠《行花街》記錄了廣州人“未行過花街不算過年”的實況。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廣州市四個項目入選。其中,行花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迎春花市,為越秀區首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現了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

發源于廣州走向世界

每年的年廿八至除夕,廣州人都有鄰里相邀、良朋結伴行花街的習俗。團年飯過后,花市里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猶如詩曰“花潮人潮十里長,嫣紅姹紫競登場。滿城爆竹迎春夜,到處花團錦簇香。”

人們或購買各式年花、賀年品,或賞花游樂、歡聚聯誼,均為在此盛會中迎新歲、求福運,正是“行花街、轉大運”。其中,歷史最悠久、游客量最大的花市要數越秀西湖迎春花市了。每年人流量可達二三百萬人次,享有“百年花市”美譽。

廣州地區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素有“花城”之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各種花卉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人民種花、愛花、賞花、品花和贈花的傳統可追溯至漢代。

西漢時期,廣州婦女已經懂得用“彩線穿花心,以為首飾”。由于人們愛花和栽花,于是出現專門買花、賣花的市場,稱為花市。

明代,廣州花市已與羅浮山藥市、東莞香市、廉州珠市并稱廣東“四市”,當時的芳村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搭起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們稱之為“花街”。

至清末民初,逐漸發展為藩署前(今財廳前)及雙門底(今北京路)年宵花市,除賣鮮花外,還賣古董、雜架及其他年宵品等,數里長街,吐艷爭芳,人潮洶涌。

行花街年俗,基本定型是在20世紀20年代,廣州拆城墻開馬路,雙門底改永漢路,花市空間擴展至教育路、西湖路一帶,在臘月廿四至除夕中夜舉辦的“除夕花市”,最后兩三晚最旺,成為廣州人過春節的重要內容。

如今,迎春花市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民俗活動。廣州每個區都擁有一個中心花市,覆蓋廣州市主要繁華地段或文化景點。

行花街民俗早已開枝散葉,在香港、澳門、佛山五區、江門、肇慶、珠海、云浮、廣西南寧、湖北宜昌等全國各地數十個地區和城市開辦,甚至走出國門,成為海外的中國文化標志性符號。如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加拿大埃德蒙頓、溫哥華、列治文、多倫多,新西蘭奧克蘭,澳大利亞悉尼等華人聚居區域,以“年宵花市”“新年花市”“新春花市”等為名。

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

除夕夜,花如海、人如潮。年初一,整座城市又奇跡般地恢復了生活的寧靜,鮮花都轉移到了千家萬戶。在滿堂花香的陪伴下,廣州人會在“恭喜發財”的祝福聲中歡度新年。

“欣聞行花街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個中的特殊意義,或者說與其他非遺的最大區別,是廣州街坊人人都參與著非遺傳承的整個過程,每個行花街的人都參與傳承著廣州人辭舊迎新的獨特儀式感,代代相傳。”知名廣府文化學者饒原生表示。

非遺傳承離不開有力的保護。越秀區依托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為“行花街”的傳承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持,制定科學的保護計劃、全面的管理制度和傳承活動計劃。

同時,加強資料收集建檔,讓非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越秀區文化館作為“行花街”項目的保護單位,對“行花街”主要傳承群體進行普查和調研,并利用數字化科技手段,建立了普查資源數據庫、項目資源檔案庫、專題資源數據庫,收集圖文、影音與實物資料,包括清代以來的史料文獻、舊照,對“行花街”活動進行跟蹤記錄。依托越秀公共文化數字云平臺進行儲存與傳播,全方位建設數字化保護體系。

近年來,越秀區深入挖掘“行花街”文化內涵,打造廣府文化集中展示平臺。除了花市交易,還匯聚了搭棚、燈飾、楹聯藝術與地方美食、工藝美術、民間文藝等元素,成為廣府文化的集中展示平臺。

促進文旅資源整合,讓非遺走進生活,散發現代魅力。越秀區不斷加強項目傳承推廣,不斷提升“百年花市”品牌影響力,挖掘升級“越秀西湖花市”文化IP價值。注冊“越秀西湖花市”商標,成為全國首個獲核準的花市品牌商標。

每年組織開市儀式,開展非遺展演、花神巡游、游園燈會、圖文展覽、揮毫義賣、交流互訪等活動。同時,在保留“行花街”傳統民俗內涵的基礎上,不斷推動行花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設AI花市、海外花市、空中花市、水上花市及地鐵花市,推進文旅融合,營造老城市新活力、老傳統新特色的迎春民俗氛圍。

標簽: 廣州 國家 非遺 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