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編故事,還是比稀有,“炒茶”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行為。一旦類似炒作使某一商品成為被資本捆綁的牟利工具,除少數投機者獲利外,廣大消費者和整個行業發展往往都面臨“雙輸”的結局。
據中新社報道,近日,云南臨滄一棵據稱3200年古茶樹的10公斤鮮葉開采權拍出1068萬元人民幣。在一些地方,普洱茶被炒成了神話,茶市就像股市,“炒茶”成為一場豪賭。另據多家媒體報道,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太平猴魁、西湖龍井等茶葉也一度成為炒作對象。“一餅茶葉可買一輛寶馬”的話題曾登上熱搜。
“古樹茶”“特效茶”“辦事茶”“送禮茶”“投資茶”“金融茶”……名目繁多的炒作噱頭之下,評判茶葉質量的標準不一,定價的隨意性很大。等級亂標、價格亂喊、名字亂取,被業內人士總結為當前茶葉市場的三大亂象,媒體和公眾多有質疑。
在茶文化影響和熏陶下,茶葉天然地具有飲品之外的許多附加價值,比如養生保健、贈送他人、收藏升值等。加之茶源稀缺、制作工序繁復等原因,一些茶葉品類確實成本較高。而某些商家的投機炒作心理、官場雅賄等腐敗風氣,也在助推一片小小的茶葉漸漸瘋狂起來。此外,不排除一些以茶產業為經濟支柱的地方,在市場監管中對“炒茶”行為睜只眼閉只眼,甚至以天價茶換取當地經濟增長。
瘋狂“炒茶”、蓄意炮制天價茶,最終導致茶葉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導致一些地方茶葉價格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嚴重沖擊正常的市場秩序,讓一些品類的中低端茶葉陷入滯銷困境,相關茶農與茶企利益受損。在天價茶的暴利驅動之下,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潛規則充斥一些地方的茶葉市場,劣幣驅逐良幣,損害著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如此,“炒茶”行為助長投機炒作之風,助推如消費欺詐、圈錢騙局、官場腐敗等一系列問題。
無論是編故事,還是比稀有,“炒茶”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行為。茶葉作為一種農產品和日常飲品,確實可以基于不同的品牌、種類,區分出不同等級和價位,但其價格應由其價值及正常的市場供需決定,以囤貨、虛假宣傳、串聯漲價等非正常手段操縱價格、牟取暴利,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在瘋狂的“炒茶”市場上,一旦下一個接盤俠不再出現,也就是市場泡沫破滅、行業聲譽受損、產業前景堪憂之時。
對“瘋狂的茶葉”,亟待一場全方位的整治。其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多年形成的行業慣性,無疑是重點和難點。監管部門應通過巡查、約談、處罰等方式,督促企業完善銷售管理制度。相關行業協會要行動起來,呼吁茶界同仁加強自律,抵制不良商家炒作抬價行為,共同維護茶產業整體形象。此外,加快健全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出臺強制限價標準、通過進一步立規立法為“炒茶”行為劃紅線等“鐵腕”行動也不可少。
在茶葉之外,白酒、比特幣、運動鞋甚至玩具熊,都曾刮起過炒作風。在一茬茬“韭菜”被收割后,相關產業的虛火漸漸熄滅,但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一旦類似炒作使某一商品成為被資本捆綁的牟利工具,除少數投機者獲利外,廣大消費者和整個行業發展往往都面臨“雙輸”的結局。
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秩序與環境,是一個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期待在有力的市場監管和嚴格的制度律法約束下,類似的瘋狂炒作行為能夠得到有效遏制,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相關產業的有序發展,維護健康的市場秩序。(韓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