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近日,狗不理北京總店(前門店)疑似關店,而前門店是狗不理官方承認的北京的最后一家門店。3月29日上午,記者查詢狗不理官網發現,北京已經沒有狗不理門店。當日下午,記者來到狗不理前門店,發現該店大門緊鎖且招牌已摘。
公開資料顯示,狗不理創始于1858年,距今已有163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是“天津三絕”之首,也是中華老字號之一。傳言稱,慈禧太后就很喜歡吃狗不理包子,堪稱為該店帶貨的“網紅鼻祖”。真假不得而知,但關于這一百年老店的各種談資,不勝枚舉。
時光的車輪一路向前,狗不理從曾經紅極一時到如今逐漸平庸,令人唏噓。曾經的狗不理,因味道鮮美而名揚中外,但如今與之相關的信息,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有些甚至是負面的。數據統計顯示,“狗不理集團成立以來共注銷過15家子公司,其中有11家是在2019~2021年期間被注銷的。”不難看出,狗不理的“大本營”在不斷收縮。如此現實,對百年老店來說,無疑是極大沖擊。
狗不理為何會遭遇如此尷尬?坊間一些分析和說法,基本都聚焦于一些現實細節,如價高、難吃、服務差,更有人直言狗不理包子為“天價包子”。這些抱怨和吐槽的聲音,狗不理應當仔細傾聽并給予充分重視。對任何企業、集團來說,即使是百年老店、金字招牌,一旦其產品和服務出現問題,消費者必然會用腳投票。如今,狗不理幾乎變成“人不理”,便是一種寫照。
無論是老字號,還是新興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都需要尊重市場規律和規則。老字號品牌若不接地氣,只有傲慢,不愿與時俱進,思路僵化,那么百年老店的大樓頃刻間坍塌,也未必沒有可能。真正生命力旺盛且持久的老字號品牌,基本上都有一些共性,比如,堅持將主業做精、做細、做深,尊重傳統而不僵化,敢于創新卻有尺度。在此基礎上,合理定價、優質服務、拓寬新興銷售渠道也是“標配”。這些經驗和理念,狗不理有必要好好對照、反思。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老字號要想保持“常青”,還是需要堅守匠心。某種角度上說,狗不理近年來的境遇,對所有老字號品牌來說,都是一種提醒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