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今年春節假期的消費數據引發廣泛關注。6.6億件,這是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的數量,同比增長2.6倍;78.45億元,這是春節檔電影實時總票房,刷新多項紀錄;8210億元,這是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8.7%?;鸨臄祿馃岬南M,共同為這個特殊的春節寫下特殊的注腳,可謂意味深長。
總量數據也許是抽象的,而背后的每一個具體的微觀生活場景,則更能讓人感受到滾燙的消費熱情、奔涌的社會活力。或是扶老攜幼,或是呼朋引伴,或是開心得開懷大笑,或是感動得潸然淚下,在電影院的光影世界共同度過團圓時光,正成為不少人的“新年俗”。就地過年還帶火了本地游、周邊游、短途自駕游,各地公園、景區、博物館、滑雪場等場所客流量明顯增長,不能去遠方旅游,人們選擇到城市郊區酒店、民宿尋找“年味”。今年的春節假期,人員流動減少了,但是春節的氛圍更加濃厚,防疫與過節兼顧、經濟與民生共振、文化與生活輝映,在時間的年輪里留下了深刻的牛年印記。
在火熱的春節假期消費背后,可以看到“家”與“國”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但是物理距離并不能阻擋家庭團圓的愿望。一邊在網上“曬爸媽寄來的年貨”,一邊在電商平臺為爸媽購置年貨,網絡消費打破空間阻隔,家依然是人們最深沉的牽掛、最堅實的港灣。無論是發放消費券、過節補貼,還是實行景區免費、留崗獎勵,各地出臺的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在促進消費的同時讓人們切實感受到國家的溫暖。“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在這里彰顯,家國同心、家國一體的力量從這里延續。
在火熱的春節假期消費背后,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大動能和蓬勃活力。春節黃金周時間雖短,但是井噴的消費卻具有很強的標志意義,說明國內需求依然強勁,以需求為動力的消費其恢復速度與規模正在跟上生產和供給的步伐,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延續復蘇態勢。更應看到,消費不僅有總量增長,而且涌現出了更多新型消費方式。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快發展,網購年貨、“云端過節”、數字紅包等消費方式成為新潮流,“云”守歲、短視頻拜年等新玩法受到年輕人青睞。消費能力增強、消費結構優化、消費模式升級,將繼續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大動能。
在火熱的春節假期消費背后,也可以看到中國強大的抵御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春節假期之前,由于我國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發病例不斷出現,一些人擔憂過不好年,甚至認為這會減少春節消費、阻礙經濟復蘇。但一路走來,人們不僅過了一個好年,而且以火熱的節日消費展示自信與底氣。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回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中國經受驚心動魄的風云突變,豪情萬丈砥礪前行。這種經過風雨考驗的韌性,這種經過實踐證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推動中國戰勝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挑戰,在時間的坐標上持續發展進步。
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牛年春節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開啟了牛年的征程。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勁牛力,不用揚鞭自奮蹄,一定能創造每個人的美好生活,一定能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