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冬雪過后,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藏族鄉銀裝素裹,宛若黑白分明的水墨畫卷。
從黃河積石峽畔一路向北,道路蜿蜒曲折,不到一小時,當地素有盛名的“百年藏莊”——塔加鄉就映入眼簾,桑煙繚繞,哈達飄揚,與五年前相比,村子早已“舊貌”換“新顏”。
位于化隆回族自治縣最東端的塔加藏族鄉,藏族人口有385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6.3%。
曾幾何時,背水、馱水、挑水是每個塔加婦女必不可少的“功課”。由于村莊依山而建,房屋都建在山坡上,修建自來水難度很大,以前當地村民用水要到附近的泉眼去取水。
“早上睜開眼,打掃庭院、取水,是我們村女人們日復一日的工作。”塔一村村支書多杰才旦說。
“2015年,由于地形原因,我們對不具備自來水入戶條件的村民,新修建了3處取水點,村民們可以就近提水使用,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用水。”青海省氣象局派駐塔一村“第一書記”郭衛東說。
村委會附近卓措的家門口,兩臺洗衣機輪流工作,“如今用水方便了,洗干凈被褥,干干凈凈過新年。”
“曬陽洼”(青海方言,意為在向陽的地方曬太陽)是此前塔加鄉男人們打發時光的最好方式,既節省了家里取暖的成本,也是多年留存下來的冬日傳統“娛樂”活動。如今,“曬陽洼”的人越來越少。
據郭衛東介紹,近年來,化隆縣官方先后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開展多項職業培訓,多措并舉提升勞動技能,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勞務輸出成為塔一村村民致富的主要來源。
仁青東知以前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20年兒子和兒媳外出打工,掙回2萬余元人民幣,加之家里發展養殖業,日子越過越好。臨近春節,仁青東知從縣城采購了多樣年貨回家,“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吃肉也不發愁了。”
走進塔加村,村居錯落有致,選址講究,當地人稱之為“布達拉式”的建筑風格。村莊內有藏傳佛教寺院、瑪尼康建筑以及大量民居建筑,巷道眾多,多以石板、石子鋪就。遠觀整個村莊呈扇形環山而居,莊廓形狀有圓有方,依地勢而建,格局緊湊,是典型的藏地建筑群。2016年,塔加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為挖掘旅游資源,化隆縣整合實施旅游扶貧項目,為“百年藏莊”旅游項目打造奠定了基礎。還先后舉辦了多項戶外旅游活動吸引游客,提高當地村民收入。網絡直播、電商平臺等也開始興起,“百年藏莊”正被愈來愈多的人知曉。
塔加鄉鄉長多杰才旦說:“我相信,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后旅游業會成為實現致富的主要支撐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