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上海期貨交易所(簡稱”上期所“)獲悉,2020年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及場外期權產業扶貧試點工作近日已經全部結項,66個項目總計賠付1.03億元,受益膠農超過15萬戶,為橡膠產業的穩定發展和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期貨力量”。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上期所積極作為,破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精準扶貧的影響,發起了66個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及場外期權產業扶貧試點項目,覆蓋海南、云南25個縣,其中15個為原國家級貧困縣,掛鉤天然橡膠現貨產量19萬噸,在項目數量、覆蓋區域、保障人數方面均再創歷史新高,在為更多的膠農帶去更大力度價格托底保障的同時,也助力橡膠產業抗疫復產,積極發揮“服務三農,保駕護航”的作用。
與過去三年不同,受地緣因素及基本面共同影響,2020年下半年天然橡膠價格一改往年的低迷行情,整體呈現上漲趨勢,以本次項目使用最多的RU2101合約為例,價格從7月1日的11455元一路上漲,最高時在2020年10月29日達到16635元,相當于一噸橡膠原料在看跌保險的四個月保障時間內,其價格漲逾5000元。因此,盡管橡膠價格保險觸發理賠的概率有所降低,但膠農卻可以在現貨市場通過售膠取得較高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橡膠持續上漲的大環境下,各家期貨公司依然通過捕捉有限的短期下跌回調區間,為膠農帶來了現貨端和保險端“雙收益”。
此外,為了提升脫貧實效,上期所今年在項目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模式細節的完善及機制創新。如部分試點項目從根據理論割膠量計算賠付數額,到按照實際割膠量進行賠付方式的轉變,大大降低了海南省白沙縣等重點試點縣域的“棄割率”,據介紹,白沙縣的“棄割率”已從2017年的45%降至 2020的10%左右;如借助太保產險的“易價賠”智能系統,海南省保亭等多個產膠縣以“每日打款,快速理賠”的創新模式,取代了以往項目全部結束后才進行賠付轉賬的傳統做法。這些模式鼓勵“多勞多得”,切實提高農戶的割膠積極性,使得試點縣域膠農割膠人數不斷增加,促進了當地橡膠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海南省保亭縣膠農正在割膠。上期所提供
2020年,上期所持續發力場外期權產業扶貧試點項目,進一步優化期貨市場及產業資源優勢,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區域性脫貧,成效突出。全部項目產生收益達1985.78萬元,收益率達99.3%。橡膠生產企業將場外期權產生的這部分收益直接補貼到收購的膠水價格上,一方面直接保障了割膠農戶的收益,促進其割膠、售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發揮龍頭企業產業扶貧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截至2020年底,上期所已經連續四年開展天然橡膠精準扶貧試點項目,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65億元,為約30萬膠農的近40萬噸天然橡膠提供了價格保障。經過四年來的持續運行和不斷優化,上期所“保險+期貨”精準扶貧及場外期權產業扶貧試點的運作模式,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各方認可,特別是廣大膠農對“保險+期貨”模式在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管理中發揮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2020年西盟縣及孟連縣的參保膠農共自繳保費80余萬元購買橡膠價格保險,充分體現了當地膠農對于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實施多年來取得效果的認可。
上期所新聞發言人表示,上期所將在多年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持續引導期貨經營主體探索支持“三農”發展的新舉措,探索形成多方位、立體化的農業風險管理發展新模式,探索農產品價格補貼的支農惠農新路徑,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中譜寫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新篇章。
標簽: 天然橡膠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