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基礎工程,中國是蔬菜生產大國,同時也是蔬菜消費大國。

11月22日,在“線上菜籃子·中國優質蔬菜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委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杰認為,將蔬菜的線下生產與線上菜籃子發展相結合,是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里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線上形式把蔬菜快捷、高效、安全地送到消費者手中,是一種流通新業態,同時可以帶動鄉村勞動力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和城鄉經濟融合一體化。

線上線下會撞出怎樣的火花

“電商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立農產品現代化營銷體系,以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經驗把生產者和消費者連接在一起,帶動蔬菜生產和產業發展,在扶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尹成杰說。

山東省壽光市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委副書記李永光說,壽光蔬菜目前擁有1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定期發布中國壽光蔬菜價格指數,蔬菜品牌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近年來更專注于蔬菜產業與電商的深度融合發展,與拼多多聯合啟動“線上菜博會”,在拼多多上線壽光蔬菜館,還與多多大學簽約,加速培育蔬菜電商人才。

“將新電商的新技術、新邏輯、新業態帶到中國廣大鄉村的田間地頭,能夠有力助力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拼多多副總裁狄拉克說。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首席專家李清澤認為,山東壽光等國內蔬菜優勢產區與第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可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的建設,“單品驅動、年年滾動、各方聯動”,走出一條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路徑。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建議,電商平臺可從蔬菜需求特點、蔬菜流通要素出發,結合網絡追溯機制、消費者畫像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解決人民群眾需求與蔬菜產區供需不平衡、流通環節質量損耗及由于生產要素不穩定產生的標準化問題等。

協同各類主體補齊新模式短板

蔬菜產業發展一頭是“腳上沾泥”的生產者,另一頭是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在電商平臺上做了關于農產品購買的小調研。他提出,新模式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比如非標化、流通損耗等。那么在這一過程里,蔬菜生產、流通全供應鏈上的各方主體有必要協同補足標準化、冷鏈等短板。

“在倉儲、物流過程中,如何保證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保證食物品質及質量安全,是目前蔬菜流通領域面臨的問題之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原院長、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波說。對此,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高俊才建議,在新基建的大形勢下,政府和企業要共同努力,抓好、做強冷鏈物流建設。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劉富中也建議,在把農村蔬菜銷往城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設綠色生產方式、綠色溯源系統解決當前部分問題,電商平臺等流通體系的主體,可與農業農村部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出口農產品基地進行對接,讓消費者吃到放心菜、優質菜。同時,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植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中心負責人黃家章也建議,電商平臺要明確準入門檻,引導蔬菜產業優質化、營養化。

標簽: 線下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