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玉米秸稈成了‘香餑餑’,也能賣出好價錢……”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宏磊農機合作社社長劉汝房今年剛添置了一臺玉米穗莖兼收機,收獲300多畝的玉米秸稈,并與鄰近的梁山縣一奶牛廠簽訂合同,以8分/斤的價格,賣給奶牛廠,今年秋季就增加收入近7萬元。

農作物秸稈如何利用一直是困擾農業發展的難題,傳統方式主要是秸稈還田,但帶來了農作物病蟲害、秸稈焚燒等問題,增加了農業成本。推廣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秸稈還田、離田相結合,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無疑將成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趨勢。

作為國家級農機產業集群之一,兗州利用農機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優勢,國豐、金大豐等農機企業相繼研發生產了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產品投入到市場成為“搶手貨”。據國豐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振華介紹,國家通過項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方式推動了農機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國豐機械的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已經銷售了700多臺,產品銷售區域涵蓋東北、華東、華北等地區。

大安鎮東葛村農機戶石洪安今年新購置了1臺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總價格為18萬左右,除去國家農機購置補貼4萬元左右,相當于自己只用了14萬元。石洪安粗略算了一筆賬:今年秋季共賺了17萬元左右,其中穗莖兼收600多畝地,將秸稈賣給本村和附近村的養牛場,收入12.5萬元左右,利用1臺小型打捆包膜機收了100畝的秸稈打捆包膜,收入4.6萬元,在收回買農機的成本上還綽綽有余。

今年,兗州在秸稈綜合利用上積極探索、典型引路,按照“秸稈資源化、收儲集中化、利用產業化”的思路,引導農機戶因地制宜,靈活經營,形成了玉米秸稈“本地消化+外地銷售”“現收現賣+打包存儲”的靈活收儲方式和“本地收獲經營+外出跨區作業”的多渠道增收作業模式,大大提高了秸稈經營效益。

據初步測算,今年秋季,兗州玉米穗莖兼收作業7670畝,秸稈收入144萬元,節約作業成本61萬元,實現綜合效益200余萬元,畝均增收260余元。

“秸稈除了用于濟寧周邊地區畜牧養殖外,我們還引導農機戶秸稈打捆、包膜存儲,變成飼草商品,進入市場交易,銷往內蒙古等外地畜牧大省,農村沒人要的秸稈,如今成了養殖戶青睞的優質飼料,實現了秸稈集約化利用,增加了農民收入。”兗州區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吳衛新表示,“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發揮農業機械化優勢,在建設秸稈一體化收儲體系、產業化綜合利用等方面提高秸稈利用率和產值,促進農機產業良性循環發展。”

標簽: 農民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