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互聯網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互聯網新聞平臺、社交網絡平臺向用戶推送相關性強、同質度高的信息,目的是增強用戶黏性,延長用戶瀏覽、吸引用戶進一步互動參與,通過占用用戶的注意力以通過廣告、商務等方式變現。這種做法最初源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建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4年的設想,因為在電視時代,用戶、觀眾、讀者已經面臨知識爆炸、信息過載的難題。所以,尼葛洛龐帝希望通過技術,實現智能化、個性化、嵌入式的過濾,解決過載問題。

尼葛洛龐帝的設想不能說是錯的。尼葛洛龐帝設想提出的背景是電視時代,針對電視頻道過多(美國當時的都市電視頻道超過500個),所以進行必要的過濾,為用戶服務,是必要的。

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平臺大量推送同質信息的現象,已經大大有悖于尼葛洛龐帝的設想場景。互聯網新聞平臺、社交網絡平臺會基于用戶興趣、用戶其他信息所顯現的用戶身份等關鍵信息進行用戶識別和“畫像”。這些平臺的共同特征是泛娛樂化,盡可能避免嚴肅主題和內容,這本身就大大縮小了用戶所可能獲得的有價值信息的方向。尤其是對于青少年用戶來說,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的信息,難以避免膚淺甚至錯漏百出。

互聯網平臺,無論是騰訊、阿里、頭條,還是谷歌、蘋果等,近年來在平臺戰略的指引下盡可能豐富各種各樣的內容服務、商業應用接口。這意味著,只有擴大流量,才能讓每家平臺下轄的內容服務、商業應用獲益,平臺經濟才能有效運轉。

所以,平臺變得越來越不敢“冒犯”用戶,不會在既有的用戶識別、“畫像”之外冒險向用戶推薦興趣之外甚至可能引發用戶反感、抵觸的信息內容,但這本身卻可能構成信息內容傳播的導向失衡、走偏。舉例來說,某些用戶是明星藝人A的粉絲,平臺通過識別這項關鍵特征會陸續推薦A有關的最新動態、商業活動以及廣告內容。即便A卷入極具爭議的事件,在向A的粉絲用戶進行推送相關信息時,平臺算法會盡可能過濾掉引發粉絲用戶反感的內容。近年來,少數明星藝人的粉絲特別是青少年低齡粉絲頻頻在公共輿論場引發激烈罵戰,與有關平臺的失衡性推送難脫干系。

有專家提出,監管部門需制定具體要求,使企業把公共價值觀導向的責任落實落深,將正面價值取向作為關鍵標簽納入產品設計之中。事實上,在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互聯網網站、社交平臺并不僅僅是渠道,更扮演著數字時代的媒體角色,有必要依照更高的編輯和監管要求進行運作。

幫助青少年走出互聯網“信息繭房”,監管部門作用很關鍵。監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的行業組織,對主流的互聯網內容平臺的算法推送進行常態化的實時監管審核,并進行事后績效評估,推動相關平臺企業真正意義上做到履行法律、社會和技術倫理責任,把好關口。不僅如此,監管部門還要鼓勵平臺企業改進算法,在推送中不僅要依照“用戶畫像”進行相關性推送,也要開展延伸推薦,通過鼓勵自媒體、機構用戶創作高品質嚴肅題材內容,并加大推送比例等方式,讓用戶尤其是青少年能夠獲得更高質量、更多類別的推送信息,走出“信息繭房”。

標簽: 信息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