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外,掛著湖南、江西甚至更遠省份牌照的小汽車,堵了差不多1公里。急促的喇叭聲此起彼伏,似乎在催促醫生快點看病。瀏陽市位于湘贛邊,東鄰江西銅鼓、萬載、宜春,南接江西萍鄉。像社港醫院這樣的“超級鄉鎮醫院”,在瀏陽這個縣級市還有幾家。如同春運般的繁忙,每天在這些醫院出現。(新華每日電訊)
一個小小的鄉鎮醫院,竟然如此擁擠,而且,不是一家,是幾家,這樣的超級鄉鎮醫院,讓人驚奇,更讓人深思。仔細研究資料,我們發現,“超級鄉鎮醫院”背后有基層醫院振興的三大密碼。
人才要強。鄉鎮基層醫院之所以不景氣,最大的原因是人才不濟,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很快就被調走。因此,振興鄉鎮醫院,首先要破解人才問題。2005年,集里醫院從河北省聘來神經內科專家、副主任醫師齊浩波。當時開出的條件是10萬元年薪,附加一套168平方米的房子,齊浩波愛人的工作也一并安排。當時集里醫院員工年收入才一兩萬塊錢。齊浩波很快成為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并開始培養集里醫院的人才隊伍。這就是人才的價值,不但帶來醫院工作的高質量,而且能夠形成漣漪效應,形成人才群體。鄉村醫院振興,人才是牛鼻子。在這方面舍得投入,肯下功夫,必然能夠贏得精彩未來。
價格要低。“能看好病還不貴,當然選我們”。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有了人才強,必然形成口碑;價格低,更能吸引患者。看好病,價格低,必然形成聚焦效應。當地一家醫院檢查骨傷后,估算要花上萬元才能治好,而在社港醫院大概只需花費一兩千元;集里醫院申報三級醫院,收費一直維持鄉鎮衛生院的水平;就算是花費較多的開顱手術,也只需兩三萬元,只有省城三甲醫院的一半左右。為了降低患者負擔,醫院精打細算,嚴格控制醫療耗材采購成本。一切為減輕患者負擔著想,這樣的醫院,人民群眾沒有辦法不愛。
機制要新。超級鄉鎮醫院的背后,當然肯定有他獨特的機制創新。醫院拿出收支結余的60%,用于醫護人員的績效工資總額,醫生年收入從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不輸縣城醫院;醫生收入與藥品脫鉤,與工作量掛鉤;工資最高的不是院長,而是那些學科帶頭人和一線專家,有些醫生的收入甚至是院長的五、六倍,能干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必然調動積極性,形成醫院的良性工作循環。超級鄉鎮醫院之間是差異化錯位發展,打造地區特色專科。這些機制創新,為醫院輸入了發展的活力。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基層鄉鎮醫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如何讓鄉鎮醫院在“十四五”時期自身得到發展,更好造福群眾,為基層群眾健康護航,瀏陽的“超級鄉鎮醫院”做法給我們啟迪。(唐彬)
標簽: 鄉鎮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