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海南一連兩日發生學生溺水事故,兩名中小學生不幸身亡。正值暑假,學生溺水進入高發期。特別是水庫、河流、池塘等水面看似平靜,水下其實危機重重。廣州市應急管理局為市民科普,如何正確預防、辨別溺水,出事后如何科學自救和施救。

如何預防?無救生員不下水

市應急管理局提醒,家長或看護人決不能將兒童單獨留在浴缸、浴盆或開放的水源邊。家長與兒童的距離需要伸手可及,專心看管,不能疏忽。兒童游泳需成人陪同,不要私自下水游泳,家長時刻看護,堅持讓孩子穿高質量的浮身物。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動身體,避免抽筋。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東西,有可能被嗆住。教育孩子不在水中嬉鬧,防止嗆水窒息。教孩子學習游泳、心肺復蘇等技能。不到不熟悉、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水下情況不明時,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如何辨別?一旦安靜要警惕

溺水者的營救黃金時間是事發30秒,如能及時發現,生命或可挽回。溺水者的嘴會沒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沒有時間呼救。溺水兒童手臂可能前伸,但無法劃水向救援者移動。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掙扎,20-60秒之后下沉。溺水者眼神呆滯,無法專注或閉上眼睛。溺水兒童的頭可能前傾,頭在水中,嘴巴在水面,看起來不像溺水,只是在發呆,但如果對詢問沒有反應就需要立即施出援手。小孩子戲水會發出很多聲音,一旦安靜無聲要警惕。

如何救援?控水無益反有害

大家要掌握7點自救知識:保持鎮定,節省體力;頭部后仰,露出口鼻;深吸淺呼,放松肢體;防止嗆水,用嘴吸氣;如有漂浮物,盡力抓取;找準時機,大聲呼救;遇人營救,聽從指揮。

如何施救?首先施救者必須熟悉水性,還須具備專業的救助知識,確保自身安全是實施溺水救援的前提。否則馬上撥打求救電話,請求專業救助。科學救援時可就地取材,將救生圈、木板等拋向落水者,讓其攀扶或將其拖至岸邊。拖拽救援時,需伏地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最好從背部把落水者頭部托起,或從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迅速將其拖上岸。

上岸后,如果發現溺水者口腔有水草泥沙等異物,應快速清理。如果溺水者昏迷但是還有正常呼吸,可將其側臥,使得口腔異物可自然流出。同時將其身體擦干,覆蓋干衣服保暖,等待120到來。如果失去正常呼吸,應持續心肺復蘇,直到落水者恢復自主呼吸或是救護車趕到現場。如果現場能拿到AED,應立即介入AED。

不管溺水者是否還有呼吸,任何情況都不要對其進行各種形式的控水,如膝蓋頂腹、海姆立克等。水不會成為阻塞呼吸道的異物,但控水過程有可能導致其胃內容物返流堵塞呼吸道,還可能延誤寶貴的心肺復蘇的時機。最后,不管溺水者是否恢復呼吸心跳,都應該送醫進一步檢查,以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記者 李天研)

標簽: 溺水事故 溺水者營救黃金時間 學生溺水 自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