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站的“生命樹”

3月11日,春光明媚,梅花帶笑,河南油田采油二廠井樓采油管理區團員青年志愿者在青工組長的帶領下,來到位于三夾河畔的河南省五一巾幗標兵崗——32號計量站開展植樹活動。

“生命樹?這棵樹還有名字呢!”一個小姑娘像是發現了新大陸,連忙呼喊小伙伴來看。

這棵需要3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有著挺拔的樹干、裂開的樹皮,粗壯的枝條向上向遠伸展,像一把巨傘,保護著腳下的井站。

“這可不是普通的白楊樹,它見證著我站的發展,陪著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該站第四任站長牛叢會講起了“生命樹”的來歷。

32號計量站建于2003年,由于大多油井的油層在河道下面,抽油機位就建在河岸的沙灘上,計量站也就建在了沙灘上。這也就誕生了我國第一座規范化、密集式開采的大斜度井站。

沙灘上除了芭茅草就沒有其他植物了,隊部買了兩棵碗口粗的楊樹種在站門口。

河灘上栽樹,沒有經驗,只活了一棵,大家倍加呵護。這棵楊樹也很爭氣,開枝散葉,茁壯成長。在寬闊的沙灘上高高聳立,像一個哨兵一樣守在計量站、守護著河灘上的油井。

2005年7月22日,連降暴雨,溝壑漲滿,位于沙河畔上游的5座水庫不約而同地泄洪,洪水襲來,瞬間侵襲了整個沙河畔,淹過井場又直奔計量站院內。值班員沒想到洪水會上漲得那么快,立即請求離站最近的8號計量站救援。

險情就是命令。8號計量站的員工們快速反應,拿出一盤繩索,一頭從馬岸村高處系緊,另一頭向32號計量站門口的那棵大樹靠近,把繩索捆綁在大樹上,員工們沿著繩索緊急撤離。

這棵大樹在最危難時刻救了大家,員工們給它命名為“生命樹”。也因為8號計量站員工的見義勇為,贏得32號站兩名女工的傾慕,促成兩對員工結成連理,傳為佳話。

計量班的“生命樹”,守護生命傳遞愛。(崔洪武 文/攝)

油井打到哪  綠色播到哪

圖為3月8日,一個定向井小分隊在山上種植果樹。  

中國石化經緯公司西南測控公司有111個測井、錄井和定向井小分隊,在巴山蜀水從事油氣勘探開發。公司員工以分隊為單元,成立植綠護綠志愿服務隊,在山區植樹造林,做到油井打到哪里,綠色就播種到哪里。(田宏遠 邵曉玲 攝)

楊樹苗給樹“治病”

“樹坑挖好了,抬樹苗嘍!”

“不用抬,樹苗不請自來!”

3月10日上午,中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風電項目部植樹現場起重工楊樹苗的接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老師傅們說,請楊樹苗這個植樹行家看看樹坑是否“達標”。

原來,楊樹苗家在上窯林場,父母是林場職工。樹苗的名字源于他出生那天,正巧林場苗木出圃。那時林場的托兒所、幼兒園還沒建好,爺爺奶奶離得遠,父母上山栽樹、修枝都帶著他,把他放在山坡避風處,再撐把遮陽傘。會走路了,怕他從山坡上滾下來,父母就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三四歲時他就能干些給樹苗澆水之類的小活了。從上小學到大學的假期,他基本都是在山上林子里度過,育苗、種樹、施肥、修枝等樣樣在行。

高考時,楊樹苗填報的第一志愿是林業專業,夢想一輩子和樹木打交道。結果陰差陽錯學了機械專業,從事起重吊裝工作。

以前同事只知道他家在林場,直到有一次他將奄奄一息的雪松救活,才知道他有給樹“治病”的本事。

15年前植樹節那天,公司生活區移栽了十來棵雪松,20多天后先后出現枝葉枯黃和落葉等現象。有人說樹坑太淺了,提議在附近挖深一點的樹坑,重新栽;也有人覺得養分不夠,要買肥料追肥。楊樹苗仔細觀察了一會,說,真正的原因是缺水,樹大招風,要先搭個架子固定。

大家半信半疑,但又沒別的好辦法,就聽他指揮,用木棒為雪松搭設三角固定架。楊樹苗說,剩下的“治療”交給他吧。他先松土,早上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分別澆一次水。第四天,澆水改成用吊瓶補充配制好的營養液。半個多月后,雪松的病真治好了。

后來公司風電工程竣工復綠,楊樹苗的特長又派上大用場。從選樹種、育苗、移栽到后期管理,非常煩瑣,他都是利用休息時間完成的,不耽誤本職工作。大伙心疼他,他卻說,我喜歡和樹打交道,心里舒暢,不覺得累。

這一次,工友們挖的樹坑怎么樣?楊樹苗看了看,說:“像鍋底,樹苗伸不開腰,根吸收的養分不足,會長得慢。”說著,他舉起鐵鍬將樹坑底部擴大。(夏忠)

一個有關樹的“秘密”

從甘肅到廣東,只需要一天的高鐵,距離其實不算很遠。但在8年前的漆永勝心里,卻隔著千山萬水,隔著飲食習慣、水土的距離,更隔著融不進班組的距離。

那一年漆永勝分到廣州通信段惠州通信車間東莞東通信工區工作。那時候的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合群。但通信維護工作講究的是團隊協作,特別是處理通信大通道故障時爭分奪秒,要相互配合,考驗彼此的默契程度。他剛來,業務不是特別熟悉,在配合方面總是拖后腿。盡管同事們都會耐心教,但他總是不好意思問。

時間一久,他的技術水平就在原地踏步。不能完全勝任工作,漆永勝有一種挫敗感,加上離家遠,他慢慢消沉起來,變得更加不愛說話。

他的這些變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剛好不久后就是植樹節,單位提前購置了一批樹苗,要求把門前的空地利用起來,做些綠化。工長肖建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漆永勝跟大家一起種樹,通過一起勞動讓他融入集體。于是在工長的帶領下,每人認領一棵樹,自己管理,每月月底比誰的樹長得最好,長得最高者可以獲得由工長傳授的維護經驗。

就是從那時起,漆永勝開始一邊跟著大家給樹澆水除草,一邊努力學習。如今那棵樟樹越長越大,漆永勝在崗位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出色,很多疑難故障他都能快速處理。今年他還帶了徒弟。

徒弟也不愛說話。漆永勝把徒弟帶到自己認領的樹下,告訴他一個有關樹的“秘密”:8年前的那次種樹活動,他知道同事們特意把最粗壯的樹苗留給了他,讓他不開口也有更多機會學習到工長傳授的維護經驗。同事們用愛引導他融入班集體,讓他能跟樹一樣長成今天樂觀、自信的模樣。(賴雨冰 張磊)

向陽與白楊

又快到植樹節了,豫光金鉛冶煉一廠冶煉工段工段長苗向陽想起了十年前栽下的那幾棵白楊。

那一年,一座座建筑倒下去,一棵棵白楊立起來。

被爆破倒下的,是公司20世紀90年代實現跨越發展的項目,也是鉛冶煉行業里曾經先進的燒結機工藝所在之處。也是在那里,苗向陽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骨干力量。

后來,因為企業不斷升級改造,曾經的先進產能變成了落后產能。于是,公司在2009年淘汰了燒結機工藝,并在2011年拆除了廠房,人員也分流到其他單位。

苗向陽被分到替代了燒結機的富氧底吹爐系統。再一次故地重游,是第二年的植樹節。公司組織各單位職工來到這片空地上植樹,栽下一棵棵白楊。

每天上下班路過這片樹林,苗向陽總能看到那一棵棵筆直的白楊。他感覺,那些樹替代了他,在堅守著原來的崗位。

一年又一年,每到植樹節,苗向陽和同事們在廠區內外種下一棵又一棵樹。一年又一年,公司不斷升級改造,引領著鉛冶煉系統變得更加綠色、更加環保、更加智能。

苗向陽也幾次更換崗位,后來到了另一個廠區,再也看不到那些樹了。目前他所在的崗位,是公司集多年技術之大成建設的國內最先進的鉛冶煉生產系統。

他覺得,公司也像是一棵樹,向陽而生,還可以長得更高。他的職業生涯,則像是攀著主干順著枝丫的跋涉。

這個植樹節,他想回老廠區看看那些白楊。(段高高)

標簽: